聽覺是我們認識有聲世界、學習口語表達的基礎,整個聽覺路徑由外到內大致分成外耳、中耳、內耳及中樞聽覺神經系統,透過聽覺神經將聲音訊號傳遞至大腦解讀,我們才能理解聲音和語言。若路徑中任何一個區域受到阻礙都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對聽力損失的孩子來說,持續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可以幫助孩子聽到和理解聲音,降低生活和學習上可能遇到的限制,以下介紹四種常見的聽覺輔具類型。
認識助聽器:
助聽器是一個最常被聽力損失者使用的助聽工具,它的原理是讓助聽器內建的麥克風接收聲音,經過擴音器將聲音處理並放大後傳出,使得聽力損失者能聽到本來聽不清楚的聲音。
目前助聽器的外型多變,有耳內型、耳掛型或開放式耳掛型,以固定性及安全性考量,年紀幼小的兒童多採耳掛型,且配戴時還須透過耳模來固定助聽器。
由於助聽器的使用目的是為了聽清楚語音,故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各家助聽器廠商皆致力於研發增強語音清晰度的技術,如:方向性麥克風、噪音消除機制、非線性頻率壓縮、雙耳配對功能等。然而科技和造型並非選擇助聽器的唯一參考標準,建議驗配時須提供助聽器公司聽力檢查資料,以確保挑選助聽器的擴音條件能符合使用者的聽力損失程度。
延伸閱讀:不是有戴就好!選擇助聽器有撇步
認識電子耳:
電子耳是由植入體及聲音處理器這兩個部件組成,其中植入體需要經由手術來裝置,而聲音處理器則是配戴於體外。一般而言,聽力損失者都會優先選擇配戴助聽器,日後當聽損程度太嚴重,助聽器無法提供有效的矯正效益時,電子耳便是下一個最可能被考慮的聽覺輔具。當電子耳運作時,會由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及處理聲音後,再將訊息傳至線圈轉變為電流刺激,電極發出電流刺激聽神經並傳達至大腦,大腦的聽覺中樞會再解析傳進去的聲音訊息。
因配戴電子耳必須經過手術過程,所以手術前必須至耳鼻喉科進行術前評估,瞭解有無手術的禁忌及開刀可能的風險。另一方面,電子耳廠商所生產的聲音處理器也有許多不同的配件,因此配戴時可能會掛在耳朵上,也可能直接戴於頭部線圈對應處,或是可以將部份配件夾於衣領處。各個廠牌的電子耳優缺點不同,故建議欲選擇此項輔具的家長,需多方蒐集訊息並詢問電子耳手術醫師。
延伸閱讀:天靈靈、地靈靈,電子耳朵比較靈?!
認識遠端麥克風系統:
聽力損失者所配戴的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並非萬能,這些輔具內建的麥克風都有一定的收音距離。若使用者身處於吵雜環境或是說話者距離配戴者太遠,就很有可能聽不清楚對話內容。遠端麥克風系統正是為了克服以上敘述的困難情境而出現的輔具,過去最常被使用的就是無線調頻系統,又稱為FM系統。說話者必須配戴一個發射器,經由無線電波傳播至聽話者配戴的接收器,使得聽話者能減輕距離及噪音所造成的影響。
為了讓聽力損失兒童在求學期間能夠無礙學習,政府教育單位都能提供聽損學童申請,因此家長在購買助聽器或選擇電子耳配件時,需確認孩子目前使用的聽覺輔具能否正確與遠端麥克風系統連接,以免損害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權益。
延伸閱讀:教室聆聽小幫手—遠端麥克風系統
認識生活輔具:
聽力損失者生活上仍會面臨有些無法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的時刻,如:洗澡、睡覺時。這時候,除了助聽用的聽覺輔具外,警示性的生活輔助系統就非常重要,其中包括:震動鬧鐘、門鈴/敲門警示器、無線緊急呼叫警示器等。若能善用不同的工具,協助聽力損失者留意訊息,即能有效地克服生活中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