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6
在車子呼嘯而過的大馬路旁…「剛剛太吵了我沒聽清楚,可以請你再說一次嗎?」或是在喧鬧的餐廳裡…「我坐這聽得比較清楚,請問可以換個位子嗎?」,這些都是我們很常直覺反應脫口而出的話,不僅讓對話可以順利進行,也減少彼此溝通上的誤會,其實,這句話也包含著簡單「自我倡導」的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主動表達自身需求,爭取與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本文將聚焦於「自我倡導」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協助孩子建立此觀念,讓孩子可以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以本會服務聽損兒家庭的經驗觀察,不少家長在孩子即將就讀幼兒園或小學時,都會擔憂孩子座位太遠,或環境吵雜聽不清楚影響到課業學習,因為家長充分了解聽損孩子配戴聽覺輔具後,聆聽能力仍有所限制,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家長經過深思熟慮,選擇為孩子的權益發聲,主動跟老師說明孩子的聽力狀況,需要協助安排靠前排或合適的位子。然而,這不僅讓孩子減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也不代表學校裡的專業人員都能了解家長所傳達的資訊及背後的苦心。倘若孩子擁有自我倡導的能力,可以自己向老師表達需求,就能減少溝通上的誤會,並讓老師理解孩子因遇到了學習困擾而為自身權益發聲。
當然,孩子要具備這樣的能力,並非一蹴而成,而是不斷從事件中學習,慢慢累積出的經驗與結果,接下來,將簡單說明該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起這個觀念。
第一步:建立孩子勇於表達的環境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假如孩子沒有一個可以表達的舒適安全環境,表達什麼事情都被否決或未被傾聽,久而久之,孩子會漸漸失去表達的意願,因過往經驗讓孩子學習到自己的需求表達沒有被聽取。但若全盤接受孩子所提出的需求,也會擔心是否過於寵溺,確實家長還是需要依據孩子的年齡、心智發展程度及身心狀態予以衡量,孩子所表達的需求是否合宜。
第二步:分享與討論
當孩子提出需求表達時,先別著急著否定,而是引導孩子說出「為什麼會這樣想」,並從中了解孩子對於事件本身知道多少資訊,而這些資訊是否充足,亦或有所遺漏,這時家長也可以從自己所知的資訊,及過往的經驗分享給孩子知道,透過這樣一來一往的溝通,促進孩子思考及評估的能力。
第三步:尊重並承擔帶來的風險
當家長與孩子經過一輪的討論後,在可控的風險下,家長可嘗試給孩子自己做出決定,讓孩子承擔自己決定所帶來的結果,不管好壞家長都需要給予孩子肯定,並引導孩子分享從事件中學習到什麼或感受什麼,下次遇到同樣事件時該如何表達其需求,如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自我倡導是一個逐步發展累積的成果,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不可能無時無刻陪伴左右,隨著孩子進入校園生活,這樣的需求表達會日益增加,家長可以依據孩子整體發展狀況及成熟度,逐步協助孩子建立簡單自我倡導之觀念,有助於孩子更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當遇到狀況時該如何評估並做出決定及表達其需求,並維護自身權益,讓周遭的人理解,孩子或身心障礙者其實有能力、有權利能夠為自己爭取權益,而家長則是孩子在發展自我倡導時,重要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