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
「孩子出生時,已經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了,聽力沒有問題!為何還要再做學齡前聽力篩檢?」
「孩子明明能聽會說,為何學齡前聽力篩檢卻沒有通過?一定要再回醫院檢查嗎?」
政府自1995年開始正式推行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以下簡稱為學前聽篩),透過此篩檢來發現聽力損失的兒童。而到了2012年,政府施行全面新生兒聽力篩檢,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新生兒可以及早被發現、確立診斷及介入,學前聽篩的重要性因此容易被忽略,其必要性更是家長的常見疑惑;但根據調查,約有10-20%永久性聽損兒童沒有被新生兒聽力篩檢篩出 (Grote,2000),學前聽篩是兒童聽力健康的第二道把關者,發掘遲發性或是後天性聽力損失兒童,能讓這些孩子及早接受療育,降低聽力損失可能造成的語言發展及學習等影響。
學前聽篩如何進行?
目前全台有17個縣市以滿3歲至4歲的幼兒園學童施行學前聽篩,主要安排在每年2-6月,與兒童健康篩檢一起進行。若未就讀幼兒園,則由衛生所另外安排篩檢。
學前篩檢未過為警訊,但不一定等於聽力損失
學前篩檢常見未過的原因及建議有以下三種:
一、聽力正常:孩子篩檢當下可能因環境過於吵雜、未專心配合施測或未配合完成篩檢等而造成篩檢異常,經醫院檢查排除聽力異常問題。
二、暫時性聽力損失:耳垢過多、中耳疾病,常見為中耳炎。此類型普遍可即時透過清除耳垢或治療而康復。請留意若長期中耳炎未處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三、永久性聽力損失:基因變異、症候群、病毒感染、藥物導致及不明原因等。依不同聽損程度而有不同的建議:
(1)若聽力損失極輕微或輕度,建議定期追蹤了解聽力是否穩定或改變,若有改變或是語言發展較慢,可及時介入聽覺輔具及療育。
(2)若聽損損失程度已達影響語言發展、學習及日常生活,建議及早讓孩子配戴合適輔具及早療介入,讓孩子的學習獲得改善。
我們可以把學前篩檢沒過視為一種提醒,只要安排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孩子的聽力狀況,並採相對應的介入策略,就能降低過程中的焦慮感,也可以避免晚介入及錯誤的療育方向,成為孩子聽力健康的把關者!
參考文獻:
Grote, J. (2000). Neonatal screening for hearing impairment. The Lancet, 355, 513-514.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確診建議。https://minimal-hearing-loss.chfn.org.tw/nowait/insp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