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
要去幼兒園前,孩子總是跟你鬧彆扭鬧個不停,他哭得筋疲力盡你也不禁擔心,孩子在學校是不是不開心?是不是不習慣團體生活,交不到朋友?
孩子要面對一個新的環境,難免心情很緊張、甚至還會產生與父母分離的焦慮感,就可能出現以下情形:『小花在學校不開心就打人』、『巧虎不喜歡和同學玩』。而多數父母便會感到疑惑,明明孩子在家沒有這種狀況,為什麼在幼兒園會發生,難免擔心孩子是否受到同儕欺負,或是老師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要學習適應團體生活,而具備社交技巧就顯得相當重要。
現代社會面臨少子化現象,許多雙薪家庭的父母平日由於忙於工作,回到家其實已經筋疲力盡,導致父母與孩子互動時間不足、孩子鮮少有時間與他人互動交流,造成孩子社交經驗嚴重不足,因此家長在孩子就學後,除需擔憂適應新環境外,更面臨老師反應孩子在校社交互動不佳。其實孩子就學後,開始面臨環境改變、需要與同儕及老師相處互動的課題,這是成長必經路程,也是學習成長與適應的挑戰,本文提供三項社交小妙招,讓父母陪伴孩子增加社交互動經驗,學習適當的人際社交技巧。
透過親子共讀,可以讓孩子體會實際上需要面臨的社交情境。
一、打造親子「共讀」時光
父母可以透過故事或是卡通等媒介,讓孩子從中察覺情緒存在,不論喜怒哀樂,引導孩子試著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藉此提升孩子對自我情緒認識,也了解別人的情緒。或者陪孩子一起「演練社交情境」,將可能會發生的場景搬到現實演出,在輕鬆的氣氛下,與孩子一同扮演社交場合會發生的情境劇,透過實際情境教導孩子正確或基礎的社交技巧,提升孩子對於社交互動信心,讓孩子面臨實際社交場合時不慌亂,更容易派上用場。同時建立基礎社交禮儀,教導孩子互動時眼神的注視,以及與對話者間需保持適當的對話距離。
二、培養「有輸有贏」健康心態
遊戲普遍包含輸贏的概念,多數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都讓著孩子,或許是為了讓孩子開心外,藉此提升信心,然在同儕遊戲競賽中不會有人刻意禮讓,而衝突起因可能就是太過在意輸贏,因此適時在遊戲過程中,讓孩子嘗試體驗輸或失敗情境,同時教導孩子如何調適這樣挫折,及使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孩子在遊戲過程除了解「輸贏」無可避免外,更可學習以正向態度面對因「輸」而產生的負向情緒。
三、避免「以愛為名」的過度保護
在每個父母心中孩子總是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父母也擔心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有些事情處理的不夠完善而傾向幫孩子做好做滿,往往出現過度保護情形,其實這樣會導致孩子認為事情應該是由大人完成,並且無法理解合作是什麼。父母可以適時邀請孩子一起完成某些簡單事情,如:摺衣服、打掃,讓孩子可以從中了解合作帶來的美好果實,藉此建立孩子自信,降低孩子社交恐懼及焦慮問題。同樣可以跟老師溝通,讓老師引導孩子在校園生活中有表現的機會,增加孩子自信和互動技巧。
從遊戲中學習社交的能力
將社交互動技巧融入遊戲當中,了解孩子如何與人互動。當孩子發展基礎社交能力後,建議父母可以在週末假期帶孩子到住家附近公園,增加孩子與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互動機會,看看孩子是如何與他人互動,更能觀察孩子在遊戲中表現,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適時的給予孩子鼓勵及肯定;當發現孩子有些能力還未展現時,也請父母不要過度擔憂和著急,適時引導及持續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培養社交能力。這不單是孩子成長必經過程,更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適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