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4
從鬆手到放手,是做父母的我們都要學習的課題。(圖片來源:123RF)
父母對孩子的照顧總是無微不至,像是以下的情景你我可能也不陌生:一個坐在推車上的孩子,身旁有好幾個大人「共同守護」著:媽媽幫忙穿鞋子、爸爸協助穿外套、爺爺奶奶也沒閒著,忙著餵孩子吃點心;另外一個場景是校外教學時,有家長怕孩子受傷、擔心老師無法全盤性照顧孩子需求,索性請假整天陪同,讓一群小孩的隊伍中,多了幾個家長保鑣的影子…。
做父母的,心裡總希望多幫孩子做一點、讓孩子少吃一點苦,想把這份愛運用在孩子生活中,不僅生活上事事包攬,承擔原本屬於孩子的生活責任,間接剝奪了孩子自由發展和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此狀況可能造成孩子情緒挫折忍受力低、易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或無法獨自解決問題的狀態,造成了社會現象的隱憂,出現「校園小霸王、職場草莓族」。父母的過度幫忙與協助,雖讓孩子在順境中成長,減少受挫與衝突,卻可能讓孩子長大後,無法獨立自主。
然而父母該何時放手?如何放手?「如何放心讓孩子獨立接觸外界?」、「好怕孩子一個人在外面,沒有人幫助他該怎麼辦?」相信是很多家長內心的糾結與矛盾。
「放手」很難,但我們可以學習每一次的放手,都從「鬆手」開始。家長們可把握以下三原則,一起幫助孩子學習獨立自主。
從小讓孩子自理,父母不代打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林慧芬曾指出:「小小孩非常需要父母關愛,建立安全依附,但關愛是包容和支持,幫助孩子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替孩子做好所有事情」,如果家長自小就幫孩子打理生活瑣事,例如:幼兒期時幫忙穿鞋子、收拾玩具、餵飯;學齡期則協助整理書包、上學用品;大學或就業階段代孩子準備升學相關文件或面試資料等,皆是抹煞孩子學習自律自主的機會,反而容易養出「媽寶」或「爸寶」。我們可以視孩子的年齡漸進式減少代勞,對孩子發展才有所幫助。
給孩子空間及時間,長出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獨立不會是一蹴可幾,需要不斷的嘗試或演練,過程可能會經歷數次失敗的經驗,然而父母能給孩子的就是時間與空間。
例如:培養孩子獨立上學,帶著孩子認識上下車公車站牌、公車時刻表、付款方式等,後續就讓孩子嘗試練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下錯站、搭錯車的情況發生,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期待孩子一次就成功,反而該尊重孩子自己的學習步調。
教會孩子自我負責與承擔
家長們常使用自己的視野思考與安排孩子的未來,深怕他們跌倒,這樣的愛與擔心,卻也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更失去學習面對危險時的應變能力。例如:孩子前一天沒有整理書包,導致上課因未帶課本打電話向家長求救,建議父母不需要為此大費周章送到學校,反而給孩子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機會,更是孩子成熟懂事的契機。
「放手」,使孩子的生命經驗更豐富,我們無法一輩子在孩子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陪伴,放手除了幫助孩子的成長,也讓他們建立責任感,親子關係猶如放風箏,如果風箏線拉得太短太緊,反而無法讓風箏飛的高和遠,誠如孩子的教養,不為孩子時時刻刻預備任何事物,而是在必要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相信孩子一定能憑著自己的力量,輕鬆單飛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