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為人父母對於新生命的誕生總是期盼又忐忑,期盼的是多了新成員為家中帶來了滿滿喜悅,忐忑的是孩子的健康與隨之而來需承擔的教養責任。尤其,當發現孩子的健康狀況不如預期或有損傷時,更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感到難受與自責。
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為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家長便用滿滿的療育課程填滿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我們認為只要對孩子學習、發展有所助益的療育課程,都安排進孩子的行程中,每天安排各式不同的課程,深怕孩子錯過黃金療育期。然而,究竟是孩子需要使然?還是爸爸媽媽們害怕孩子錯失療育時機,而輸給其他的同儕?
在服務聽損兒家庭時,發現家長們容易陷入孩子未銜接足夠療育課程就會輸在起跑點上的迷思中,因此帶著孩子東奔西走,穿梭在各醫療院所、療育機構、才藝課程等,付出大量的精力與金錢,長久下來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自己與孩子皆感到身心俱疲,且孩子的療育成效也大打折扣。
然而爸爸媽媽應如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要怎麼讓孩子獲得完善的早期療育課程,但同時又不會過於勞累、而導致身心俱疲?家長可以參考以下5個作法:
資訊過濾 勿盡信
現今網絡發達,我們在遇到任何疑難雜症時,通常都會先上網查詢,但網路上訊息五花八門,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家長們的經驗分享、專業研究等資訊或許有其參考價值,但並不盡然符合自家孩子的狀況,因此我們不要全然接收所有的訊息。
知己知彼 勿慌張
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同齡的孩子,除了可善用兒童發展檢核表外,也可透過定期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由醫師、治療師、心理師、社工等專業醫療人員,完整評估孩子現階段的發展,讓家長能掌握、了解孩子的整體是否有落後或與常童相當,並參考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建議,安排合適的療育與課程。
適當練習 勿過度
經由兒童發展評估中心或療育機構的專業評估,了解孩子目前的能力及需要加強的部分,進而安排、選擇合適的療育;並且除了在醫療院所、早療機構進行療育外,在日常生活中,亦針對治療師、老師的建議與功課,與孩子進行適當練習,以達到療育的加乘效果。
共同扶持 勿責備
新生命的誕生,意味著即將開始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別把孩子的事都攬在自己身上,孩子的狀況要讓另一半清楚明瞭,邀請對方一同參與孩子日常的大小事,並適時點出對方做得好的地方給予鼓勵,創造正向的夫妻關係。
適度休息 勿逞強
若孩子有健康疑慮或損傷,易讓父母陷入愧疚中,往往會強迫自己要更努力帶孩子投入療育,對於孩子的事物一肩扛下,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孩子時,卻也忘了自己已走得精疲力盡。橡皮筋撐久了也會失去彈性,若家長們感到辛苦時,不妨撥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有喘息、調整的時間,使橡皮筋恢復彈性。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是最棒的,並盡所能的給予,而忘記回頭看看自己是否安好;孩子的表現,並不是評量自己身為父母唯一的成績單,所以不要把無形的壓力施加在自己身上。療育是場馬拉松,累的時候別忘了途中設有中繼站,可以讓人休息、喝口水,有體力了才有力氣往前跑,也才能和孩子一同努力步向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