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發表人:胡文俐/聽覺口語師
很多家長會問:「孩子長大了還需要聽能訓練嗎?」其實,青少年階段除了發展更強的自我意識,面對的生活情境也比小時候複雜得多,這階段的訓練,不再只是教孩子怎麼聽,而是幫他們學會怎麼「應對現實生活裡的各種聽覺挑戰」,並學會自己掌控自己的聽能需求。因此,聽語訓練的模式將不再強調家長的深度參與,而是需要青少年主動與聽覺口語師討論訓練目標,從依賴家長、老師的指導轉變為自主學習與管理,並根據不同場合靈活應用聽能策略。
聽損青少年聽能訓練的3大核心內容
根據過往經驗,有部分孩子在升上國小中、高年級或國中後,會因配戴輔具的不適感或同儕認同的壓力,而產生抗拒使用RM系統或輔具的情形,甚至在家長關心時,隱瞞自己在學校未使用輔具的事實。
建議家長先以談心的方式了解青少年對於不同課程、老師的想法,引導他們學習權衡利弊,在必要的情境中使用輔具以提升學習與溝通的效益,也是聽能訓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面向。唯有先建立其使用輔具的意願,才能有效銜接後續的「聽能管理」、「辨識聽能訓練需求」與「培養應對策略」等相關訓練,進一步協助聽損青少年因應生活與學業上的各種需求及挑戰。

聽損青少年如何在生活中提升聽覺適應能力
在掌握了聽能訓練的核心內容後,聽損青少年更應該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提升自己的聽能技巧,畢竟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訓練場,我們應把握每一次的練習機會,透過以下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聽覺適應能力:
- 練習在吵雜環境中聆聽:生活中,許多場合都是充滿噪音的,像是餐廳、操場和大賣場等。我們可以在咖啡廳或公園內與朋友對話,試著專注於對方的聲音,並學會減輕聆聽負擔(如:選擇較安靜的座位)。
- 訓練聆聽電子設備與機器音:許多電子設備的聲音與人聲不同,對聽損青少年來說可能較難辨識。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多用手機與家人聯繫,或使用Siri及Gemini等AI助理進行語音互動,提升對機器音的適應力。
- 減少視覺線索,將聽能最大化:當我們在收聽感興趣的對話型Podcast、新聞報導,或是看電影、影集和新知科普節目時,都可先將字幕關閉,在沒有視覺線索的情境中,提升自己的聽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聽損青少年的聽能訓練,絕不只是停留在學習「聽」和「說」的階段,更是要學習如何維持好的聽能管理,並提出自己聽能訓練的需求。他們不再依賴家長或老師安排課程內容,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並嘗試運用不同的策略來克服聽能挑戰。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與老師僅扮演支持和引導的角色,幫助聽損青少年建立信心,鼓勵他們探索各種增進聽能的方法,未來無論是在學業、社交場合或職場,都能更自在地與世界互動,擁抱更豐富的人生。
參考資料:
青少年及成人教師手冊(2015)。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