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本文同步刊登於No.41雅文聽語期刊 Let’s do it! 打造用心聽好好說的永續未來)
「傾聽除了表達尊重,也可以在聽的過程中找到一些線索,替自己做好回答的準備。」雅文基金會的聽損大朋友以婕,曾在一場與嚴長壽先生的公益對談中用這段話作為「怎麼培養溝通軟實力?」的回答,這也是本會以聽語服務培養永續學習能力的最佳體現。
從幼兒園、小學乃至進入社會,不斷學習新事物、多元嘗試的過程中,溝通都是一輩子受用的技能,而聽能及語言能力是讓口語溝通有效交換訊息的基石,不僅讓孩子能夠敞開心胸接受新的觀點,也能將自身所學回饋到社會之中,推動正向循環。聽損孩子在學習聽與說的旅途中,比一般孩子面臨更多的挑戰,但是,只要透過專業人員與家長系統性的引導,就能減少他們受先天生理限制的影響,學會與他人流利對話的能力。這個過程好比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先從有兩個輔助輪的腳踏車開始練習,當騎穩後會慢慢移除後方輔助輪,接著爸媽會扶著後方車身,待放手後,全靠著自己平衡來駕馭腳踏車。發展聽損兒的聽語能力也必須讓孩子從有協助的引領中學習,當穩固目前所學能力後,再慢慢給予難度提升,最後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如同蓋房子逐步建構聽語能力
因此,雅文基金會在培養孩子的聽語能力時,首先重視孩子的獨特性及個別性,以「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的概念原則,依孩子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提供支持並營造良好聽語環境,使聽損兒有最佳的學習成效,進而在未來能開展自身的天賦。
鷹架理論又稱「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structionalScaffolding),意指當孩子學習一項新概念或技能時,在初期先提供其足夠的支持與協助,同時提供孩子主動探索的機會,當孩子精熟學習後,則逐步將支持與幫助移除,慢慢將責任轉移至他們身上,使孩子擁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學習騎腳踏車例子來說,輔助輪就是學習騎腳踏車過程的鷹架,並且在練習時依據騎行的狀況及需求調整,當學會後協助工具則會慢慢移除,讓孩子自行上路。幫助聽損孩子建構聽語能力時,也會依循鷹架原則進行教學,舉例來說,我們需要:
透過鷹架概念指導,聽覺口語師在幫助聽損兒家庭與孩子進行教學時,能更精確掌握孩子現階段學習能力,同時也能找到孩子優勢能力與學習動機,增加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正向經驗與成就,以奠定基礎一步步銜接至下階段能力的學習,前往下一個里程碑邁進。
良好聽語能力是未來發展的基石
聽語學習提倡早期介入和療育,為的是讓孩子及早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語刺激,把握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因此,聽損兒童接受聽覺口語法的訓練時,聽覺口語師會針對每位孩子現階段年紀、聽損程度及聽能發展歷程等,設計不同的教育計劃與課程目標,並在課堂中透過示範不同的聽語教學策略來強調「聽」的重要性。如:強調聲調的重要性,以重音、語調變化的特性來提升聽損兒童在訊息接收時的可聽度及辨識度,以減少視覺線索的提示強調聽能的運用,同時在生活中營造豐富且有意義的聽語學習環境,教導家長在和孩子的日常互動中運用聽語學習策略,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增加聽損孩子聽取詞彙的頻率以增進語言習得的效率。
當聽損兒童配戴合適輔具,能聽淸楚聲音後就需要透過聽語訓練,逐漸發展出與常童相當的聽語能力,以聽能接收生活所需的資訊,並淸楚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成為積極傾聽者及有效的溝通者,進而拉近與世界對話的距離。
然而,日常所面對的聽音環境十分多元,聽損兒童必須學習在不同情境中聆聽,如:在遠距離傾聽、噪音環境下傾聽、聽取機器播放的聲音及側聽旁人的語音訊息等,這些都是一般人在日常環境中俯拾即是的聽能技巧,但對聽損兒童來說都是種種挑戰。當生活環境吵雜不利於聽損孩子傾聽時,如果沒有加以訓練吵雜環境下的傾聽技巧,可能會導致聽取訊息時易有缺漏產生誤會,而減少與他人溝通機會,同時聽損兒童也容易因這樣的挫折經驗而退縮,影響人際互動。
因此,透過吵雜環境的聽能訓練,能培養聽損兒童在較困難的聆聽環境中,有效地處理語音訊息,當噪音量超出負荷時,聽損兒童也能使用溝通修補策略,像是「請對方再說一次」或「再澄淸別人的說話內容」以確認自己遺漏的訊息。這些進階聽能訓練都是為了讓孩子儲備好適應融合環境的準備,期盼聽損兒童將來成為獨立的口語溝通者,在多元的聆聽環境中都有能力應對,順暢的與他人溝通。透過不斷地學習「聽」與「說」,聽損兒童能在幼兒時期就奠定穩固的聽語基礎,發展良好的聽語能力,以成為未來發展各項的能力的基石。
當聽損孩子預備從幼兒園轉銜至國小階段,面臨的轉變包括生活作息改變、環境複雜度提高、課業的學習能力,及溝通需求增加等,為了減緩因學習環境改變所帶來的適應衝擊以及減少聽損孩子正式入學後才開始提升需要應對的能力,從2021年起,雅文基金會教研部結合了研究中心、聽力部,從研究與實務經驗著手,針對大班即將入國小的孩子量身訂做專屬個人的《幼小轉銜報告》,幫助家長及學校教師在入小學前快速掌握了解孩子的轉銜宜備優弱勢能力、聽力及聽語學習現況和需求,同步邀請家長和學校教師一起提升孩子的弱項能力,例如:孩子能否將自己的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保管好,或當自己聽不淸楚時能否主動告知說話者……等。我們希望聽損孩子在進入國小前,能保持優勢能力並持續提升自己弱項能力,以適應融合的教育環境且能和同儕一起學習、順利成長。
注入聽語續航力,助聽損兒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
聽損兒家庭從無聲到有聲的學語旅程中,本會聽語療育團隊一路積極相伴和協力,為療育成效把關及推進,而聽損孩子要獲得良好的聽語療育品質,還需仰賴家長的深度參與、家庭成員的積極努力,從日常生活中找尋適合孩子的學習媒材和學習模式,引發學習動機與熱情,並將學習目標實踐於生活中。
我們勉勵聽損孩子建立起堅實的聽語技能後,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為自身權益倡議,更實踐所學於社會中;更鼓勵聽損兒家庭攜手在社會上打造友善的聽語溝通環境,讓更多人認識聽損孩子的聽語成效和溝通需求,拉近彼此對話的距離,增加聽損孩子與世界對話的機會,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讓聽損孩子能持續在社會上學習與貢獻,一步一步實現夢想和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
參考文獻
林桂如 (2014)。載於林桂如 ( 主編 ),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 (170 ─ 179 ),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