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圖1: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家長可以「停—看—聽 」
「不要~不要!我不要吃飯!」孩子情緒一來,就這個不要,那個也不要,大哭大鬧,真是難以招架,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化身情緒小暴龍呢?
處理孩子的情緒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
首先,可以從生理狀態觀察,生病、身體不適、疲倦、肚子餓或所處環境的周遭氣溫舒適度、噪音、空氣濕度、氣味,皆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又或者在與他人互動過程及情境,讓孩子強烈感覺到焦慮不安、害羞、生氣、尷尬時…,卻又不知道如何表達,便容易造成情緒累積,進而導致情緒爆發。
孩子不像成人,有豐富的經驗去處理情緒,能夠將生理狀況或心理感受,用語言清楚表達出來並讓人理解,進而抒發情緒。因此家長的引導與教學就特別的重要,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大重點,來了解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感受,打造穩定情緒。
1. 用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奠定情緒發展的基礎
當孩子有情緒時,難免在親子互動、溝通間,多少都會產生衝突,但在衝突產生下,想要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帶來的行為問題,就會加倍困難,因此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口訣,來維持親子合宜的關係,與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在孩子情緒風暴來襲時,我們需要「停—看—聽 」。
停:首先需要停下來覺察自己的情緒,避免被孩子情緒感染,失去理智,穩定自我情緒,給予孩子面對情緒的合宜態度典範。
看:觀察孩子因情緒產生的負面行為表面下,真正的需求與所想表達的事情。
聽:把孩子當下的行為與情緒,用語言具體說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情緒被接納與同理,進而降低負面情緒,冷靜下來。例如:「媽媽看到你在大吼大叫,是因為弟弟弄壞了你的玩具,你現在一定很生氣又難過。」,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感受說出來,當孩子情緒的代言人,以助孩子覺察情緒,建立其感受與習得相關情緒語彙與運用。
並待孩子平靜下來後,再重新與孩子討論,引導思考與判斷,剛才的行為是否恰當,以及會有什麼後果,若下次遇到生氣的事情時,能用什麼適切的方式,發洩怒氣。
2. 家長的自身良好的示範,有益孩子情緒管理與調節
家長在日常中,可以多多說出自己當下感受與相關情緒用詞,建立孩子大腦的情緒形容詞資料庫,無論是正向情緒或負向情緒,都應向孩子述說與示範。
例如:「外面下雨了,我們不能去公園玩了,媽媽覺得好難過」、「妹妹跟媽媽一起擦桌子,媽媽覺得好開心」,在此過程中,孩子也能逐漸發展同理他人的能力。
3. 用多媒體與相關教材,讓孩子說出情緒
正當在孩子有情緒時,要孩子理性思考或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有難度的。因此家長們可以試試看,透過坊間隨手可得的情緒繪本與影片,帶著孩子共讀與觀賞,再和孩子一起探討故事角色與情緒的產生,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多使用問句來詢問孩子,幫助孩子嘗試說出情緒。
例如:
家長:「熊熊怎麼了,為什麼哭了?」
孩子:「因為熊熊覺得溜滑梯太高了,所以很害怕。」
家長:「那熊熊害怕的時候會怎麼樣?」
孩子:「害怕的時候會想哭,害怕的時候還會躲起來。」
家長:「要怎麼不害怕呢?」
孩子:「可以找媽媽抱抱」
藉由故事情節,幫助孩子投射情感,用語言大聲說出感受,深刻連結情境與事件、情緒,如此一來,當孩子再次經歷相關情境與感受,相對更能表達與管理情緒及化解困難。
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需要情緒的出口,語言就是一個釋放情緒的利器,說出感受,可以讓對方快速接收到自己的感覺與想法,進而有效溝通。孩子也是如此,我們應教孩子如何表達及說出感受,而非一昧的用負面行為來進行溝通,相信日積月累的用語言幫助孩子辨別感覺與情緒,能慢慢促使孩子學會如何藉由語言來獲得認可、安慰、滿足需求、進而擁有情緒管理與調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