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3
發表人:楊琮慧/聽力師
每年的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阿拉伯數字的「3」外形就像耳朵,是要呼籲大眾留意耳朵及聽力的健康!您是否曾經有過家中嬰幼兒白天煩躁不安、晚上睡覺不安穩、莫名哭鬧等經驗,或者是家中幼童有一段時間經常無故拉扯耳朵、挖耳朵、電視音量越開越大聲,跟他說話卻神情空白彷彿聽不懂,或者經常反問「你在說什麼?」等情形?注意!以上這些情形可能是孩子中耳發炎的表徵。
認識中耳炎類型
我們的耳朵其實分成三個部分:外耳、中耳及內耳。其中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間,因此又稱作中耳腔,介於外耳及內耳之間,中耳腔裡面有3塊聽小骨(錘骨、鉆骨、鐙骨),將外耳傳來的聲音訊息傳遞至內耳,對外的唯一通道叫做耳咽管(也稱為歐氏管),是連接中耳腔以及鼻腔的通道,平時都處於關閉的狀態,防止鼻咽部的液體倒流入內,只有在吞嚥、打哈欠、打噴嚏等時候會打開,以平衡中耳與大氣壓力。相信大家都有過搭飛機或搭電梯到高樓層時感到耳朵悶塞、聽聲音變小聲的經驗,多數都會利用吞口水或打哈欠來緩和不舒適感,這就是耳咽管的作用。
當中耳腔因病菌感染而發炎時,我們稱之為中耳炎。相較於成人,幼童因耳咽管較短、角度較平緩,細菌更容易進入中耳腔,因此在發生率上幼童明顯較成人高。導致中耳炎的病源多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菌,例如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等。根據不同的表徵,中耳炎可以大致分為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以及慢性中耳炎等三種類型。
急性中耳炎好發於年齡較小的嬰幼兒身上,通常會有較明顯的症狀,例如耳朵痛、發燒、易怒、哭鬧、焦躁不安等情形,此時醫師多以抗生素進行10至14天的藥物治療,但需注意若持續藥物治療3個月仍無法改善,或反覆有急性中耳炎(半年內發生4次以上),高燒不退、免疫功能不佳的情況,醫師可能就會建議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積液性中耳炎好發年齡較急性中耳炎大,但仍以學齡前孩童為主,部分是續發於急性中耳炎,一般無明顯的症狀,且多數在1~2個月內會自行恢復,因此多會建議持續觀察追蹤即可,但仍有部份醫師主張以抗生素作為藥物治療。同樣的,若持續3個月狀況未改善,中耳異常已導致聽力變差進而影響學習,則可能會安排外科手術治療。
慢性中耳炎,多數發生於成人,與積液性中耳炎症狀相似,但存在鼓膜破洞,因此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耳漏,意即耳朵流水或流膿,也因為鼓膜有破洞,導致外耳與中耳之間有通道,因此病源除了上述提到的上呼吸道病菌之外,還可能有外耳道存在的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輕微者可能耳漏較少或較輕微,可使用抗生素或耳滴濟控制感染情形,但嚴重者,可能耳漏情形頻繁且嚴重,並且存在明顯的傳導型聽損,此時就會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預防措施
根據研究,日常習慣以奶瓶平躺餵食嬰兒會較餵食母乳發生中耳炎機率高,因此若必須瓶餵時,請家長記得幫孩子的頭稍微墊高,或模擬餵母乳的姿勢;居家環境若空間擁擠、衛生習慣不佳或者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之中,亦可能提高中耳炎的發生率,因此鼓勵家中有幼兒的成人需要抽菸時避開遠離,若能戒菸更好。此外,因為現在多數家庭屬於雙薪家庭,孩子進入托嬰中心及幼兒園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小,孩子間容易交互感染而反覆罹患中耳炎,此時建議家長及園所加強宣導,孩子感冒時應配戴口罩,身體發燒不適時應盡量請假在家休息,照顧自己也保護其他孩子。另外,某些疾病屬於併發中耳炎的高危險因素,例如顎裂、過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或者免疫功能異常,秋冬以及冬春季節交替時期也是孩子中耳炎的高峰期,提醒家長提高警覺。生活上,也鼓勵家長盡早訓練孩子擤鼻涕的方法,當孩子感冒流鼻涕時,應擦掉或是擤出來,而不是將鼻涕倒吸回鼻腔中,以減少感冒併發中耳炎的風險。
罹患中耳炎對孩童以及家長而言都相當辛苦,因此若能盡量避免讓孩子處於高危險因子中,相信將可降低中耳炎的發生機率,孩子及家長便可免於中耳炎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