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發表人:劉岳昀社工、 鄭敘寧社工師
(全文刊登於 NO.45雅文聽語期刊 一次看懂聽能管理)
「小朋友最後一次聽力檢查是什麼時候?聽損程度/ 分貝數為何?」
「請問醫院下次回診時間,是安排在什麼時候?」
「輔具有定期回廠商保養嗎?」
「購買輔具之後,有安排相關的療育課程嗎?」
這些是雅文社工在服務聽損兒家長時關心的問題,也是「聽能管理」重要的資訊。
落實聽能管理
如雅文聽語期刊第45期「研究前線專欄」所述,聽能管理包含三個重要的面向:
(1) 聽能狀況的評估與掌握
(2) 聽覺輔具的操作與保養
(3) 聽力居家監控與定期追蹤
為了讓孩子時時刻刻都可以聽淸楚聲音,並學習開口說話,進而與他人溝通,良好的聽能管理是首要條件。在孩子年幼時,無法確切表達,也尙無能力滿足自我需求,聽能管理對孩子而言,是一項複雜的工作,所以初期需仰賴家長的協助才得以進行。
隨著孩子年齡與能力漸長,需讓孩子自己滿足聽的需要,為自己的聽能狀況負起責任,因此,家長要如何在照顧之餘給予引導,讓孩子落實自我聽能管理,我們將於本文中,與家長一同探究。
家長的角色與責任
從孩子確診聽損開始,協助孩子戴上合適的聽覺輔具,讓孩子可以聽到聲音,家長需要有耐心並堅定地支持孩子穩定配戴輔具。家長還需了解醫生安排不同類型檢查的目的及結果,並記錄下來,以便追蹤孩子聽力狀況。除了定期追蹤檢查,掌握裸耳和戴上輔具後的聽力狀況之外,得密切關注孩子的聽能發展,學習許多聽損、聽力、聽語相關專業知識以確保孩子聽聲音的需求,可以獲得滿足及適當的管理。
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態度、意願、動機及能力,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早期療育的成效。換而言之,早期療育的成效,與主要照顧者陪伴的時間與品質息息相關(朱鳳英等,2010 年)。而後,等孩子就學,家長要與學校接觸、跟老師討論、申請教育資源,讓孩子在學校和社交環境中得到適當的支持。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不可或缺。
在我們的服務經驗中,發現家長很容易因這樣的責任,不小心成為「直升機家長」,過分保護、介入、干預孩子的生活。家長可能出於虧欠及愧疚,便將聽能管理的工作攬在身上,代替孩子解決聽不淸楚的問題,而忘記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陳鴻彬,2015)。在這樣的狀態下,當孩子因聽不淸楚而在課業或人際關係上遭受挫折時,往往會帶著複雜的情緒指責父母做不好,原本就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家長,看見孩子如此行為,獲得的是無以復加的沮喪及挫敗甚至是自我責備。
這樣的親子關係,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挑戰,只有將聽能管理角色逐步轉換,才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愛與關心,又能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聽能管理角色的轉換
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孩子約在1 歲過後較能控制肌肉活動,會開始不斷地嘗試及探索,並依自己的能力狀況來應付環境,這也是發展獨立自主人格走向「活潑自主」或「羞怯懷疑」的階段。如果家長持鼓勵的態度,讓孩子可以建立信心,孩子便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陳培思,2017)。若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被過度保護,或過於嚴厲管教,孩子易產生自我能力上的懷疑導致其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家長可參考兒童發展階段,觀察及分辨孩子的能力範圍,理解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去做他做的到的事情,可以說家長的引導是增加孩子自我認識及發展能力重要環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隨著孩子年齡及能力,訓練孩子自己用餐具吃飯、換衣服、刷牙……等,那麼「聽能管理」的工作,當然也可以適時的讓孩子獨立作業。只是助聽輔具屬於精密的機器,價格不斐,許多家長會擔憂孩子將輔具遺失或損壞,該怎麼辦?且孩子尙幼能力不佳,擔心孩子做不好,或帶著高期望,期待孩子的能力一步到位,難免會感到焦慮、失落及憂慮。
孩子漸漸長大需要面對不同的環境,家長無法經常陪伴在側,故從小讓孩子學習聽能管理,將良好的習慣融入生活當中,不只有助於家長減輕照顧壓力,也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聽力損失所帶來的挑戰。
如何給予孩子協助
1. 協助孩子練習表達需求
研究中發現家人之間愈是有表達想法與情感的習慣,愈是能增加孩子主動與他人表達想法並與人互動的機會(黃俐婷,2020) 。家長在家庭規則中建立經常表達想法及情感的習慣,鼓勵孩子表達聽的需求,與孩子討論聽聲音的感受,讓孩子覺察身體狀況以增加自我認識。
日常生活對話中,當孩子感到聽不淸楚時,家長可以問:「你聽到了嗎?」 或者 「你需要我重複一遍嗎?」 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聽覺需求;在情感分享上,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聽覺感受。例如,當家長聽到好聽的鳥叫聲時,與孩子分享經歷,也鼓勵孩子關注聽覺世界;在身體感知中,協助孩子覺察身體狀況。例如,當孩子感到耳朵有異常時,家長可以詢問:「你的耳朵怎麼了?」這有助於孩子更加關注自己的聽覺健康。
透過日常互動及開放的溝通方式,孩子便能在聽不淸楚時,或助聽器沒電時,主動表達需求。從小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溝通習慣有助於孩子表達聽的需要,家長也可更理解孩子所發出求助的訊息。當孩子表達聽的需要時,便有利於引導學習聽能管理,更容易邀請孩子一同學習。
2. 規劃分階段聽能管理工作
一開始,我們可以在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的情況下,讓孩子探索與嘗試,引導孩子對自我身體的覺察,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溝通,找出簡單目標,每次培養一個生活習慣,逐漸增加目標的難度,讓孩子慢慢記住養成習慣。使用提示來提醒孩子「現在應該做什麼」,例如簡短明確的指令或淸楚的視覺提示,以培養有效的溝通方式,且需創造舒適和安穩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專注在正在做的事情上,也有助於建立聽能管理的習慣。透過這些方法,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讓他們能夠有智慧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挑戰。
雅文聽語期刊第29 期第13-14 頁,曾經提供 「聽能管理步驟學習參考表&自主聽能管理學習參考表」( 林淑芬,2016) 供家長參考,協助孩子建立分階段任務目標。例如幾歲讓孩子學習把聽覺輔具放入除濕盒保養、檢查電池、換電池等。
但有些家長,因為是第一胎的小朋友患有聽損,以至於對於該如何規劃學習內容、該放手多少,會感到有點疑惑及困擾,所以我們參考相關兒童發展資訊,並依據過往服務經驗,整理出年齡區段的指引,提供給家長作為參考。但實際狀況,仍依照孩子的發展及認知而有所差異,可與專業人員討論,調整訓練的時程。
表一 以兒童發展歷程規劃聽能管理年齡階段目標
資料來源: 精細動作發展能力整理自湯佳珮(2021)。認知發展能力整理自愛能職能治療所(2021)。
3. 帶領孩子一同認識資源
家長與孩子一起認識資源來提升孩子聽能管理的能力,透過確認孩子自身的聽力損失的情況,在醫院,帶著孩子認識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師及介紹聽力檢查室,這有助於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所需使用的醫療資源;在助聽器公司認識保養及調整助聽器設定;在學校,認識學校老師及巡迴輔導老師,有助於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有討論的對象;在聽語相關療育單位,安排聽語復健課程。家長鼓勵孩子積極與專業人員合作,將有助於孩子在學習和成長中有效的解決聽損的障礙。
相信孩子有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給予孩子愛、陪伴以及信任。因此,當家長能夠勇敢放手,提供適當的支持及引導,讓孩子學會落實聽能管理,除了讓孩子滿足自我的聽覺需求,提升其獨立自主能力,還能為自己的輔具負起責任,更重視自己所使用的輔具。
參考文獻
林淑芬(2016 年08 月)。孩子從小就要學──管理自我聽能。雅文聽語期刊,29,12-14。
朱鳳英、林幸君、林惠芳、孫明儀、張如杏、劉瓊瑛(2010 年09 月) 。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揚智文化。
陳培思(2017 年6 月29 日)。父母放手,孩子動手幫孩子邁向獨立。未來Family。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8133
陳鴻彬(2015 年5 月11 日)。放下沈重的愧疚感,孩子的生命才能往前。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2296
黃俐婷(2020 年12 月)。家庭規則與幼兒社會情緒發展能力的探究。社區發展季刊,172 社會安全網的實施與精進,325-338。
湯佳珮(2021 年5 月11 日)。小孩什麼時候能自己吃飯?一張表搞懂手部精細動作發展!。嬰兒與母親。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1920 ;愛能職能治療所(2021 年06 月26 日)。0-6 歲認知發展里程碑。愛能職能治療所。https://imotclinic.com/0-6cognitivemile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