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新型冠狀肺炎COVID – 19發生前,多數人都認為,洗手用水就可以,如果要洗乾淨一點再加點肥皂就好了吧?口罩用不到時就移到下巴那,或隨意放在桌上就好了。隨著社會的防疫意識提高,才漸漸發現原來這些都是防疫的NG行為!
如同正確的防疫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良好的聽能管理能幫助聽損兒維持穩定的聽能品質。以下這些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吧?」的聽能管理NG行為,應該如何改善,才能讓孩子的聽能更給力呢?
1. 孩子已經確診聽損,之後不用再追蹤了吧?
聽力檢查的目的有三個,一為確診聽力,二為確認聽力穩定性,三為確認配戴聽覺輔具後的效益。所以確診表示孩子已經達成檢查的第一個目的!但確診後孩子也可能因中耳炎、中耳積水,或某些特殊的疾病,如前庭導水管擴大症,及某些特定的聽損基因,而導致聽力狀況有所變化。因此,為了確認聽力是否穩定,確診後定期追蹤聽力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如何了解配戴輔具有沒有效果、是否能確實幫助孩子聆聽?除了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外,也可以透過聽力檢查來做確認。所以,當聽力檢查完成後,除了向醫師/聽力師了解檢查的結果外,也別忘了詢問下次聽力檢查安排在什麼時候喔!
2. 有聽力損失,讓孩子戴上助聽器就對了?
如同近視有度數輕重之分,也須依此來選擇眼鏡,聽損亦同,需要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聽損程度與類型,來對症下藥選擇合適的聽覺輔具。此外,助聽器僅是聽覺輔具的其中一種,聽覺輔具可粗略分為氣導助聽器、骨導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看到這些專有名詞是否已經眼花撩亂了?別擔心,當孩子確診後,只要記得蒐集歷次的聽力檢查結果,與聽力師討論,就可以了解哪種聽覺輔具適合孩子配戴!
3. 戴上合適的聽覺輔具後,萬事OK?
戴上合適的聽覺輔具,雖然可以幫助聽損兒聽到聲音,然而,如果沒有建立穩定佩戴的習慣,時而有戴、時而沒戴,會造成孩子聽到的聲音時常不一致,導致用「聽」來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再者,聽得到不等於聽得清楚!多數的聽損成因發生在耳蝸的毛細胞,而耳蝸毛細胞是協助解析聲音的第一站,也就是說,當毛細胞受損時,解析聲音的能力便會降低,使孩子聽到的聲音模模糊糊的。所以戴上助聽器後,首先,要讓孩子全時間佩戴助聽器,以確保聆聽到的聲音都是一致的。接下來,則需要透過不斷地聽能復健的練習,逐步讓孩子聽得清楚!
4. 同樣都是3C產品,聽覺輔具只要電量充足就可以順利運作?
雖然聽覺輔具為3C產品,然而它們時時佩戴在耳朵上,與肌膚有著親密地接觸,也代表,它們很容易與肌膚所分泌出的汗水打交道。想像一下,當手機長時間與汗水接觸時,我們第一個想法是……,恩,不太舒服。所以,聽覺輔具除了每日確認它們的電量充足之外,也要早晚進行簡易的保養,如:佩戴前先監聽確認輔具的音質是否良好、擦拭輔具上的汗水、確實除濕/乾燥輔具,並定期至助聽器公司保養,才可以維持及延長聽覺輔具的效能與壽命!
5. 雖然孩子有時候會「蛤?」,可是他都有聽到,應該沒問題吧?
如同第3點所述,聽得到不等於聽得清楚!當孩子時常反應「蛤?」時,可能就需要留意孩子的聽力是否有異常狀況發生?例如:孩子需要近距離或大聲說話才可正常互動、聽覺輔具有雜音或是聲音忽大忽小的狀況,導致孩子無法清楚聆聽。若發現異常,建議即刻至耳鼻喉科確認聽力狀況,或是至助聽器公司,確認聽覺輔具的運作是否正常!
另一方面,對於微聽損的孩子而言,大多數時刻他們都有聽到聲音,但不一定聽得很清楚。因此常常會出現無法遵從指令、雞同鴨講、或是一臉困惑地在原地發呆的情形,而導致周遭的人會認為,他們是故意不理會、或不夠專心。這部分建議可參閱本會微聽損網站中的「微聽損警示量表」,來觀察孩子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聽力檢查以確認聽力狀況。
為了守護孩子的聽能,當我們下次心裡想著「這樣就好了吧?」時,建議再想想:還有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或是當內心有疑問時,立即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避免掉這些NG行為,就能讓聽能管理的效果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