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3
「媽媽,為什麼弟弟要帶助聽器阿?」5歲大的姐姐曾經這樣問媽媽;如今姐姐已經10歲了,貼心的她在弟弟到基金會上課的時候,總是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在外頭畫畫或寫功課,等待著媽媽與弟弟下課。
當家庭中有了聽損成員時,父母的擔憂及焦慮多會轉移到聽損兒身上,此時如何做到「手足間的公平」,並兼顧每個孩子的感受,常是許多家長難解的課題。而家中有了聽損孩童,更可能因醫療照護或聽損相關療育事宜,而不經意地忽略其他兄弟姊妹的需求。
賦予手足角色 全家人感情更融洽
雖然每個家庭的環境及背景都不同,但我們可以嘗試藉由引導及互動,讓手足在日常生活中變成得力助手:
- 彼此分享:每周定期家庭聚會,透過聊天的方式,彼此分享生活點滴及遇到的議題 / 困擾,幫助孩子們表達各自的感受,並協助處理其情緒,讓大家以一個輕鬆的方式,討論彼此遇到的社交問題,一起思考解決方式。
- 互動陪伴:在日常生活中,偶爾安排「放鬆」的時間,全家人一起玩遊戲或進行活動。讓聽損兒及其手足有更多時間「同時」與家人相處。即使是進行療育課程的練習,也可讓手足一同參與,讓孩子們能在互動中更輕鬆的藉由觀察兄弟姊妹的行為而學習。
- 知識傳承:教育孩子瞭解聽力損失、聽覺輔具及生活互動/溝通技巧。此外,也可以引導孩子們發想,當他人詢問時,可以如何與他們介紹我/我的手足有聽損,而怎麼樣可以幫助他們。
- 賦予責任:在生活或遊戲過程中,適時指派一些有難度的任務讓他們完成,並鼓勵/讚美孩子的「成功」,讓他們瞭解「自己是有能力的」;此外,也可以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輔具負責,讓他們參與自己的輔具保養維護。
- 聽能管理:在訓練聽損孩童為自己輔具負責的同時,可以藉機教導手足,讓年長的兄姐知道可以如何協助弟妹;讓年幼的弟妹可以瞭解哪些東西是重要的工具,不能亂玩。
在聽力師陪伴家庭及孩子進行療育的過程中,我們也都會很期待手足們的參與,讓他們瞭解自己兄弟姊妹們的需求,並適時給予協助。例如:當聽損孩子沒意識到自己輔具發出回饋音時,手足能適時的提醒。兄弟姊妹的示範或陪伴,也可減少聽損孩童對聽檢環境的壓迫感,或聽檢過程的無趣等等。另外,手足亦是鼓勵聽損孩童面對聽力健康問題的好伙伴,譬如說在外人好奇時,如何用正向的態度說明自己的聽力狀況,或是向他人介紹聽覺輔具等。
當然,相互扶持並不代表要為他人全權負責,因此在引導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盡可能避免:
- 責任移轉:生活中我們常面臨同時間處理多項事務,此時為圖便捷,難免會讓手足代替聽損的孩子「發言」來表達需求;但久而久之,這樣的習慣可能會讓手足覺得,自己變成了專屬的「口譯員」。不但增加手足的心理負擔,更讓聽損孩子缺少了練習溝通表達的機會。
- 過度偏袒:雖然在聆聽方面有先天的劣勢,但不代表孩子其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因此我們不需要讓手足凡事都禮讓,又或者把一切事務都張羅好,這樣反而會抹煞孩子嘗試「成就自我」的機會。
除父母外,在一生之中我們最重要的人生夥伴莫過於我們的手足。在同一個屋簷下,一同陪伴彼此成長,即便生活中吵吵鬧鬧、有哭有笑。若我們能教導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互助成長,相信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終會由衷的向彼此說出「親愛的,謝謝你/妳陪我一同成長,人生有妳/ 你真好」。
~未來的每一步一腳印 相知相惜相依為命 別忘記彼此的約定 我會永遠在你身邊陪著你 ~
取自-溫嵐《同手同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