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4
圖/Pexels
平時親朋好友間只要有幼兒出現,喜歡孩子的人總是忍不住想要靠近,正值牙牙學語階段,又不怕生的孩子最讓人無法招架。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正常,只是比較慢熟,大人應該給予尊重,並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有的孩子語言發展確實較緩慢,親友們想關心「他會講話嗎?這麼大了,應該會說話了吧」,但是又怕尷尬。到底兒童的語言發展能力是與生俱有的,還是受後天環境影響?
聽覺經驗是語言發展的關鍵!
蘇斯金博士是《父母的語言》的作者,她原本是一位小兒電子耳手術醫師,在她執業過程中,見證使用適合的聽覺輔具後能為聽損兒童帶來180度的大轉變。不過,面對年齡及聽覺條件相似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兒童,電子耳手術後成效為何有天壤之別,讓她感到十分困惑,故決定投入研究尋找答案。
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即使是聽力正常的孩子,語言發展也有早,也有晚,學者們原本以為這是天生的條件問題,但透過許多的實證研究發現並不是,其實是孩子的聽覺經驗影響了他們的語言發展。
提升親子對話質量三大原則
蘇斯金博士目前致力於推廣「三千萬字計畫」,並提倡三大原則,來幫助家長改善家中的語言環境,透過質量更好的親子對話,來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甚至是大腦發展。這三大原則為「共情專注」、「多說一點」和「輪流說話」。
「共情專注」是最關鍵的原則,指大人需要學習關注孩子正在做什麼,並參與他專注的事物,透過口語互動回應孩子的帶領。而不是大人對著小孩拼命講話,而沒有在意他到底有沒有在聽。例如:孩子低頭盯著嬰兒車的輪子看,大人需要一起觀察那輪子,並將看到的事物用口語回饋給孩子,「輪子會轉,輪子轉轉轉」。
「多說一點」指的不是不斷重複一模一樣的話,而是在與孩子對話過程中,針對孩子關注的人事物多一些描述,包括顏色、形狀、動作及感覺等。「車車的輪子會轉轉轉;推車車,輪子會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要再一次嗎?(停頓) 推車車,輪子轉轉轉;車車停,輪子也停。」
最後,為了讓孩子能多一些參與,家長要記得第三個原則「輪流說話」。家長每說完一小段話應停下來等待孩子的回應,可能他會微笑,發出一些聲音,或是他會試著推動車子讓輪子再轉一次。若孩子的專注力還在輪子上,家長可以再重複一次剛剛的話語,甚至再多一些延伸的話語。但也有可能孩子很快就轉向其他玩具或物品,提示家長該換主題了。
學者的研究證實家長花越多時間陪伴0-3歲的孩子,而且是以孩子為中心的陪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日後的學習成就。反之,如果家長錯過這段黃金期,往後的補救雖然還是必要的,但將會是事倍功半。
如果孩子的聽力有問題,家長該如何促進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呢?
首先,除了應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認其聽力損失程度及類型,並趕緊讓孩子配戴調整適宜的聽覺輔具矯正聽力,孩子的大腦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此時家長再給予豐富的語言刺激,才能有效幫助孩子累積聆聽經驗。
此外,聽損兒童的家長也要留意,聽力正常的孩子隨時都能接收清楚的語音,但聽力受損的孩子僅有在正確配戴聽覺輔具時才能接收清楚的聲音,因此父母家人應記得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睡醒就立刻配戴輔具,讓他清醒時能隨時清楚接收周遭的聲音與說話,來確保他隨時都能聽,隨時都在聽,且聽得清清楚楚,孩子的學習自然也就不受阻礙。
反之,若孩子清醒的時間裡有時聽得清楚,有時不清楚,甚至聽不到聲音,都會剝奪其大腦學習的機會。因此即使小寶寶一整天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那他唯一清醒的6小時便需要家長為他配戴助聽器,努力為他爭取能聽得到且聽得清楚,再搭配家人豐富的語言刺激,聽損兒童一樣能發展適齡的語言及言語能力。
實證研究讓我們看到過去20多年,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檢的落實及普及,早期發現,早期介入讓聽損兒童的語言發展越來越接近同儕。這與蘇斯金博士的研究發現相吻合,讓聽損孩子清醒的時刻隨時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他們擁有好的聽察覺能力之後,接下來便和所有的孩子相同,需要父母的陪伴,透過優質的親子互動供應他們豐富的聽覺經驗,不但能促進好的語言發展,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更是有利無害。
加入雅文官方LINE好友,聽語知識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