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全文刊登於 NO.46雅文聽語期刊 聽見多元平等共融
發表人:賴紀閩 聽覺口語師
當代教育中,共融(Inclusion)已逐漸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如何創造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並感受到接納的學習環境,成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思考的方向。儘管共融在特殊教育的實際影響仍在探討中,特別是對於聽力障礙學生的支持機制,在教育現場仍未完善。當學校、老師和家庭更關注聽障學生的個體需求時,是否能夠提供他們平等的學習機會?如何讓他們的學習體驗和社會融入變得更好?這些問題値得深思,並可能為共融提供更多啟發性的線索。
雅文服務如何實踐共融
雅文以「聽覺口語法」幫助不同聽損程度且配戴聽覺輔具的聽覺障礙學生,充分利用其剩餘聽力,發展聽與說的能力,使他們以口語溝通的方式順利融入普通班,與其他學生一同參與校園生活。我們不僅持續為普通學校提供教育支持,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共融」的理念,著重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融合。期望聽覺障礙學生能夠在尊重多元、平等對待的環境中,獲得全方位的支持與發展。為實現這樣的共融目標,我們從多方面展開一系列的具體行動。
聽覺口語教學
由專業的聽覺口語師指導家有聽覺障礙學生的家長,進行一對一個別化的聽覺口語訓練課程,依照不同聽力損失程度、發現聽力損失的年齡、不同的家庭成員背景,提供個別化教學、聽能訓練、自然情境中的語言學習及溝通技巧應用等。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位聽覺障礙學生能夠自信地與他人交流,亦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基礎聽說能力建立後,我們進一步著重於進階的聽能練習,加強孩子在吵雜環境中能夠有效聆聽他人的話語、接收廣播訊息以及多媒體的語音接收。這些訓練,都是為了讓孩子融合於社會時,能夠自如應對日常生活挑戰及具備更完善的溝通能力。
陪伴家長的轉銜準備
聽覺口語師與本會社工、聽力師攜手合作,從教學、福利、聽力需求面向,陪伴家長準備孩子從家庭到入幼兒園或小學的過渡階段。在孩子入學的前一年,我們舉辦「入學準備講座」和「特教資源認識」的活動,幫助家長如何了解學校的支持系統、學習如何為孩子尋求適當的輔具資源與服務,並指導家長如何與安置機構、學校有效溝通的技巧,以確保孩子在融入新的學習環境時,能獲得最適當的支持,保障其公平的受教權。
提升教育工作者對聽障生的認識
儘管教育者在理論上對特殊學生的需求已有所了解,實際教學中,普通教師可能缺乏與聽障生相處的經驗和相關訓練,在面對特教知識不足及繁重的班級管理壓力時,教師有時難以全面支持聽障生的學習需求。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本會每年在暑假期間或開學一個月後,定期舉辦「聽障生教師知能講座」,協助現場教育工作者熟悉掌握聽覺輔具的使用、聽障生輔導策略以及班級宣導技巧等,促進聽障生的特殊需求能在主流社會中被平等重視和支持。
校園共融策略與實例分享
在本會聽覺口語師校園實地訪視過程,我們發現聽障生與同學之間經常因缺乏理解而產生溝通誤解。因此,我們積極與學校合作,透過「聽損校園宣導」活動,增加彼此的暸解。活動內容包括讓普通學生親身體驗聽不淸楚的感受、認識聽力損失、了解聽覺輔具運作等,從而培養學生對聽損及其他多元需求同學的尊重與關懷。數年來,我們通過宣導活動為全台聽障生打造一個更包容的校園環境,並促進了更友善的社交互動機會。
社會友善活動提倡
「用心聽,好好說」是本會的價値理念,旨在鼓勵大眾在與任何人溝通互動時,都能以尊重和同理心進行交流。例如在與周遭的人對話時,發生聽不淸楚、說不明白的情況,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理解彼此,運用多元的溝通技巧,促進有效的雙向交流。我們通過繪本、桌遊等媒介,以輕鬆且直觀的方式,倡導這種心與心的互動,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與尊重多元差異,創造出更友善的交流環境。
聽障教育在共融中的挑戰與機遇
2023 年《特殊教育法》睽違四年後進行修訂,能看出教育體系在特殊學生教育需求及融合過程的持續關注與重視。以第 38 條中支持服務調整為例,第一項新增了「提供教育及運動輔具服務」,而第五項則規定各級主管機關應優先編列預算推動服務。這反映了政策層面在保障特殊學生權益和資源分配方面再次推進一層樓,顯示出對特殊教育更積極的推動與支持。
然而,聽覺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中的學習過程仍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挑戰,例如在嘈雜環境中難以淸晰聽見課程內容,或因學校教師不知如何引導同學間互動或欠缺專業知識的支持,進而影響聽障生課堂參與。為了更深入探討,以下逐項進行解說:
聲學環境的不友善
教室聲學環境對於聽障生學習至關重要,開闊的空間、背景噪音或是教室內的迴響,常常影響他們接收信息的準確性(Crandell & Smaldino, 2000)。本會聽覺口語師和聽力師在實地訪視校園觀察到,教室鄰近操場或遊樂設施的噪音、老舊電風扇嗡嗡聲,以及班級中多名學生的交談情況,都會導致聽障生易錯失語音訊息。聽障生座位安排坐在緊鄰走廊或教室門邊,也易增加聽取難度,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導致聽障生在課堂聽取教師講課重點遺漏、學校廣播或者與同學對談時的理解錯誤。
助聽輔具的支持與使用
聽覺障礙學生由於聽損程度、聆聽需求及溝通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提供他們個別化的輔導策略。在課堂中,為他們配備必要的助聽輔具,例如:教師使用揚聲麥克風上課、使用無線調頻系統(FM 遠端麥克風),以便聽障生能夠更淸晰地聽取教師講課及同學發言。然而我們也觀察,有時教師會不經意忽視了輔具的重要性,或者教師聽覺輔具的使用與維護知能不足(陳慶錨、陳麗如,2011),進而影響聽障生的學習體驗。
課堂學習的挑戰
學校教師經常與本會聽覺口語師討論和回饋,發現聽障生在學習新的認知內容或抽象語言概念時,若缺乏具象的解釋與示範,往往導致無法快速掌握或內化學習內容。例如:在數學、科學或語文課中,像是平均、探索、委屈這類詞彙,聽障生需要經過多次的解釋和實際演練才能眞正吸收。另外,現在多數學校推行雙語課程,聽障生對於陌生語言缺乏實際實際應用的機會,以及英語發音頻率較高,對聽力損失程度較重或高頻聽損的聽障生來說,是加倍挑戰。然而,倘若教師使用影片或語音教材時,未提供字幕輔佐,或者在有噪音下環境中教室擴音系統設置不佳,沒有確實連結上無線調頻系統等,即使聽障生配戴聽覺輔具,仍然無法聽淸楚教師的講解,影響其學習成效。
社交互動困難
由於聽力限制,聽障生有時無法準確辨識發話者的位置,或無法即時跟上課堂的討論節奏,特別是吵雜的環境下經常難以即時的理解同學說的話。由於無法及時回應或誤解他人意思,他們常被誤解為不專心或不願意參與,這些溝通障礙使得他們難以融入團隊,心理上經常感到孤單或面臨被邊緣,進而削弱聽障生自信心和學習動機,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及整體發展。
社會偏見不平等對待
過去, 由於多數聽障生溝通的途徑以非口語的方式為主, 社會上對聽障生的能力產生誤解與低估, 認為他們的智力或學習能力較低, 導致聽障生在學校或社會中常常被忽視、排擠或遭遇不公平對待。這些偏見不僅影響了他們的自信心,也阻礙融入團體的機會。此外,部分人對聽障生表現出過度保護或同情, 無意中以「特殊」的標準對待他們,而非平等的態度相處。這些偏見來自於社會對聽力損失的認知不足,以致於聽障生在公共場合中未得到適當的輔助或理解,從而強化了他們在社會中的孤立感。
聽障生在普通班級中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共融教育的推動促進了新技術的應用和政策的改變,為他們帶來了新的機遇。
政府推動支援措施
2023 年政府第三度修訂《特殊教育法》,這項修訂針對特殊學生的多元需求進行調整,以確保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皆能接受適性的教育,包括延長考試時間、提供口語翻譯服務、特別聽音考場,或實現個別化教學計劃,這些措施大幅降低了聽障生在學校生活中的障礙。2024 年修正並發布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辦法,並於2025 年8 月1 日施行。這次的修正,將幼兒納入鑑定對象,以便及早提供學前特殊教育。再者,考慮單側聽損生在學校學習面臨語音聽取困難,故此次修正也納入單側聽損學童,以確保單側聽損生獲得特教支持服務。這個里程碑,說明教育的公平與包容性更進一步。
強化教師專業培訓
隨著多元安置的推行,為提升特殊學生的學習品質,並減輕教師在教學上的壓力,教育體系積極推動教師專業培訓計畫,讓普通班教師更能理解學校行政支援的重要性,還幫助他們瞭解特殊學生特質、需求、及適當的輔導策略。此外,也提供相關專業人員諮詢服務,協助教師遇到困難時的及時支援。現場教師能力的提升,使教師更有信心和能力應對聽障學生的需求,不但有效促進聽覺障礙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同時也推動校園內的共融文化,使學生互相理解,並能在公平的環境中成長與學習。
政策落實促進社會共融
為落實國際兒童權利公約(UNCRC)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近年來全台各地方政府積極建立共融式遊戲場,為不同能力或身心狀況的孩子提供公平參與遊戲的機會,促進社會共融。對於聽覺障礙者來說,打造聽損友善環境同樣是共融的一部分。比如,T 型線圈系統(Telecoil)在公共場域的設置,有助於聽力損失者能夠淸晰地接收訊息,減輕他們在噪音環境下聽取聲音的壓力,從而能夠更輕鬆的參與各類活動。目前全台僅有國立台灣圖書館及宜蘭演藝廳等,設有T 型線圈系統讓具聽力損失者能夠充分地參與講座、表演等文化活動,還促進他們與朋友交流時更容易融入群體,提升自信心和參與感。
這樣的變革和支持措施,正是「否極泰來」的最佳詮釋。在面對挑戰時,透過技術與政策的雙重努力,聽覺障礙學生不僅能克服學習和社交上的障礙,還能在校園中獲得更多成長與發展的機會。
共融的每一步都需要跨界合作
作為聽障生的長期支持夥伴,我們深知每一步的前進都依賴各界的共同合作。尤其是教育現場的需求,僅靠民間單位的力量無法滿足,仍需仰賴政策推行和資源。政府在其中過程,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不僅提升教育現場的條件,還能轉變社會大眾心理層面的包容意識。唯有透過政策上的配套和引導,才能帶領民眾共同推動共融的深化與落實,讓每位學生都在公平和支持的環境中成長與發展。雅文期許自己持續肩負推動的角色,積極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首先,與地方醫療機構及通報中心合作,建置跨專業聽語服務網絡以擴展服務範圍,讓早期干預觸及的範圍更全面,將聽語服務推送至偏鄉地區,確保聽障兒童獲得及時支持。
其次,強化家庭與社區合作,我們鼓勵並帶領家有聽覺障礙兒童家庭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運用在地資源支持孩子的學習。透過多與環境互動,讓孩子與他人多交流,多說出自身想法,替自己發聲。
第三,持續關心及參與政策倡導,參與各縣市早療推動委員會、特教諮詢委員會、鑑定安置輔導會……等,提倡更有利於聽覺障礙兒童的政策與措施。同時,作為政府的合作夥伴,透過專業建議來協助政府全面地推動教育公平與共融。
最後,我們將透過講座、研討會、體驗活動等…… 進行公共宣傳,提升專業人員、社會大眾對聽障教育和共融理念的支持力度。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小水滴,但聚在一起就能匯成海洋。共融的環境需要大家的參與和支持,無論是家長、教育者、政府,還是社會的力量,每個人願意出一分力,就能共同促成一個眞正平等、多元的環境。我們期待每一步的改革,有更多力量願意投入,使教育環境能更加多元且包容,讓每位聽障生能在公平的條件下激發自我潛能,並充分發揮自身的天賦。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23 年 6 月 21 日)。特殊教育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27
教育部(2023 年 04 月 29 日)。特殊教育學生及幼兒鑑定辦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陳慶錨、陳麗如(2011)。聽覺障礙幼兒之融合教師的教學困擾與需求。台東特教,(34),18-23。
Crandell, C. C., & Smaldino, J. J. (2000). Classroom acoustics for children with normal hearing an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1(4), 362-370.
https://doi.org/10.1044/0161-1461.310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