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全文刊登於 NO.46雅文聽語期刊 聽見多元平等共融
發表人:朱家瑩 研究員
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簡稱DEI)的概念起源可以追溯至60 年代美國種族歧視造成的就業問題,隨著時間推進,這個概念在企業及專業人員中擴展開來,融入企業的文化當中,推動在工作場域應該要包容多元背景的員工,並提供公平的機會,讓在工作場域中的專業人員皆可以貢獻自己。近年來,這個概念更拓展到幼兒教育及特殊教育上,在國際上更是被廣泛的討論(OECD,2023; NAEYC, 2019),特別是在於提供符合幼兒需求的教育服務上多有著墨。那麼,到底甚麼是多元平等共融?
多元、平等和共融:三個概念環環相扣
多元、平等及共融是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
多元(Diversity)指的是在一個群體中的多樣性,包含不同生理性別、性別趨向、種族、背景文化、信仰、社經地位等多方面的差異,除了基本的尊重及包容差異外,多元更積極地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並認識到這些差異對社會的豐富性和創造力的重要性。
平等(Equity)指的是所有這些不同背景的人都應該得到公平的對待,不會因他們的背景或身份而有所差異。所謂公平的對待並非指所有人都得到一模一樣的資源及機會,而是因應群體的多樣性,每個人都能得到相應的支持及資源,包含在法律、教育、就業等方面,避免因個別差異而造成無法完成須達到的目標,以達到眞正的平等。
共融(Inclusion)指的是在多元及平等的前提下,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並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也就是讓所有人都可以認同這個群體,也被這個群體所認同。除了看到自己的長處,也看到他人的長處,並彼此互相包容和對方有差異的地方。共融不僅僅是接受多樣性,更是積極地創造一個環境,讓所有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和貢獻。
誠如上述,多元、平等、共融三個概念環環相扣。平等是建立在多元的前提上,在一個強調並擁抱多元的環境中,才會提供個別化的支持與資源來落實平等。而在多元和平等的基礎之上,才能進一步讓每個人感到被接納,並貢獻所長,最終實現共融。
2019 年,美國幼兒教育學會針對幼兒教育中的DEI 發表立場宣言,強調所有兒童都應享有公平的學習機會,發揮自身的最
高潛能,並成為社會中有價値的一員。他們指出,在課程規劃時,應考量兒童的家庭背景,與家庭建立良好的關係,並發掘和提升孩子的優勢,從而促進其自我認同感。此外,對於有特殊發展需求的兒童,則需提供適當的支持來確保他們獲得同等的學習機會。對照聽覺口語法十大指導原則(AG Bell Academy, n.d.),可以發現聽覺口語法本身就是DEI 理念的具體實踐。
其中,第一條原則提倡不同年齡層皆為服務對象(多元),第四條強調個別化的課程(平等),而第十條則支持融合教育(共融)。聽覺口語法為聽損兒童提供了一個選擇口語作為主要溝通方式的學習途徑,其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聽損兒童發揮自身潛能,這與DEI 提倡的促進每個兒童發展的目標高度契合。尤其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法強調以家庭為中心,與美國幼兒教育學會所倡導的與家庭合作、尊重家庭文化背景的理念相呼應。以下針對多元、平等、共融,逐一討論聽覺口語法如何具體實踐DEI 理念。
多元背景的個案
接受聽語療育服務的聽損兒童及家長來自社會的各個角落,背景、個性、喜好皆有不同,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有其獨特之處,這正是孩子及家庭的多元性展現。在服務過程中,專業人員必須保持尊重並接納孩子及家庭的多樣性,避免因為聽損程度、文化背景、家庭結構、社經地位、家長教育程度等因素產生偏見。例如,若孩子為極重度聽損且合併其他發展障礙,不應預設孩子無法以聽覺學習口語進行溝通與學習,仍應尊重並接納家長希望孩子以聽學說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同樣地,不能因為家長教育程度較高就假定他們能完全掌握所有教學方法。又或者,家長本身是手語使用者,但仍期望孩子能透過口語方式學習,以及若孩子家庭位於偏鄉或離島,都應當要尊重家長的選擇。每個孩子及其家庭的需求和背景的獨特性都應被尊重和接納,這正是多元的體現。
沒有偏見,公平且適性的支持
落實平等的概念需要依據每個人的差異性給予適當的資源與支持,最直接的例子是,每個孩子的聽力損失程度和聽力圖曲線各不相同,因此所需的輔具及設定也有所不同。我們應根據這些差異,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切的聽覺輔助,盡可能確保他們能夠接收到發展口語所需的語音刺激。
此外,在上述談及個案的多元背景的條件下,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公平的機會接受聽覺口語療育服務。所謂公平的意思,其中一個面向是不因個別差異而降低或限制他們獲得這些服務的可能性,也應當因這些個別差異設計專屬的課程內容。例如,若孩子本身聽損程度為輕度,但合併泛自閉障礙,在溝通表達上就會額外考量孩子本身的特質,調整課程中的教學評估方式,讓孩子也有機會能在溝通表達上展現自己的能力。
又例如,住在偏鄉的家庭仍然可以透過與在地的資源連結、家訪或遠距教學來實現平等的意義。要提供何種資源應當考量家庭的現況,雖然遠距教學對於教學來說較為便利,但家庭是否有相應的資源,像是網路、設備以及操作電腦相關設備的能力,或者是否有足夠的教學素材可以進行課程,都應當納入考量。倘若家中有設備卻無相應的教學資源,就應媒合在地教學資源;而若是無相應的設備,則應該考量其他方法提供教學(Fettig et al.,2023)。
除了針對適切的外在環境因素之外,每個個案及家庭也會有其各自的特殊需求,例如某些經濟弱勢的家庭,在準備玩教具上有困難,因此就需要媒合相關資源,像是二手教具的募集、玩教具資源中心等,或者透過家訪更進一步的了解家中及社區可用的資源,提供給家長在家教學時可參考的方向。
除了提供適當公平的資源與機會外,所有專業人員都需要具備檢視自己的能力,時時檢視自己是否有任何偏見,才能促進平等。當帶有偏見時,就會影響在面對特定族群時的所作所為。而偏見的產生,其實就是因為我們雖然看到了聽損兒童與他人的差異,但在內心卻沒有接受並尊重這些差異。美國特殊兒童委員會幼兒分會(Division for Early Childhood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DEC)近年就提及,單純追求平等或消除偏見,仍可能隱含著對主流的偏好,而忽略了對眞正多樣性的尊重(O’Grady et al., 2023)。正因為我們內心仍對於主流有所偏好,因而無法眞正的消除偏見。因此,實現眞正的平等,必須以對多元性的尊重為基礎,否則平等的實踐便難以達到其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融入社會並貢獻所長
平等的目標在於讓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夠接受並擁抱彼此的差異,發揮自己的優勢,最終融入社會並作出貢獻。依據DEC 於2009 年針對特殊孩子共融的定義,每個孩子及其家庭,不論他們是否有任何障礙,都有權利被接受和尊重,成為社區中有價値且完整的成員,並能夠參與廣泛的活動,包含教育與娛樂等場域;並且應當確保每個孩子及其家庭公平地獲得這些活動和場域的參與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以建立積極的社會關係,使每個孩子達到最大的潛能(Park et al., 2021)。
聽覺口語法的核心目標之一,正是支持聽損兒童融入社會,而能融入社會的前提是要能被社會大眾尊重與接納,即多元概念的體現,此外,也須能公平地獲得機會而發揮其潛能,即平等概念的體現。如前述,共融的實現是建立在前兩個概念的基石上。在實踐共融的過程中,關鍵的第一步是必須幫助兒童認同並接納自己聽損的事實,而這其中家長的態度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聽覺口語師、聽力師和社工會密切與家長合作,不僅提供最適切的支持,也引導家長接受並擁抱自己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能更積極地面對孩子的需求。
透過連結家長支持團體,家長們可以在心理上彼此支援,找到歸屬感,同時成為一個能夠在社會上倡導聽損議題的強大力量。此外,聽損兒童的手足也是促進融合和認同的重要角色。因此,定期舉辦手足與聽損兒童的活動,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和接納,能夠進一步強化家庭內的共融氛圍。當這種共融的理念深入到聽損兒童最親密的家庭圈時,他們對自我和他人差異的認同也會更加鞏固。
除了在個案本身及其家庭上著力外,這種共融的意識還必須擴展到學校甚至整個社會,推動建立一個對聽損者友善的環
境,並促進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這樣的擴展往往從學校開始,透過聽覺口語師、家長,甚至是聽損兒童本身,為自己發
聲,讓老師和同學們了解聽損是什麼,以及助聽器的作用,並直接討論這些不同帶來的優劣勢。除此之外,藉由展現聽損兒
童在聽覺口語教學法下的學習成果,不僅能增強兒童的自我認同感,也讓社會大眾對聽損人士有更深的理解與接納。
實現多元平等共融,讓每個孩子獨特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多元、平等及共融在聽語早期療育中的實踐,不僅是促進聽損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策略,更是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發揮潛能的關鍵。透過尊重每個孩子及其家庭的獨特背景,並提供公平的資源與支持,聽損兒童可以在包容的環境中獲得平等的學習與發展機會。同時,跨專業團隊的合作也確保了每個孩子能根據其需求得到全面且適切的支持。最終,實現多元、平等與共融的目標,將有助於建構一個更包容的社會,讓每個孩子獨特的聲音都能被聽見,並與他人和諧共創出美妙的和聲,自信地參與社會,並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AG Bell Academy (n.d.). Principles of Certified LSL Specialists.
https://agbellacademy.org/certification/principles-of-lsl-specialists/
Fettig, A., Meyer, L. E., Locchetta, B. M., & Barton, E. E. (2023). Using DEC-Recommended Practices to Support Virtual
Classrooms and Remote Learning. You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6(1), 29-41.
https://doi.org/10.1177/10962506211028573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2019).
https://www.naeyc.org/resources/position-statements/equity
O’Grady, C., Batool, S., Batz, R., & Vinh, M. (2023). DEC at the Intersection: Re-Imagining Inclusion,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EI/ECSE. You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6(1), 55-57.
https://doi.org/10.1177/10962506221149713
OECD (2023), 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OECD Education Policy Perspectives, No.
83,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72ab31c1-en.
Park, K. K., Horn, E. M., & Kurth, J. A. (2023). Strategies to Support Community Inclus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You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6(1), 16-28.
https://doi.org/10.1177/10962506211028575
The Australian Children’s Education & Care Quality Authority (ACECQA) (2021)
Exploring diversity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and care services.
https://www.acecqa.gov.au/sites/default/files/2021-01/ExploringDiversityAndEquityInEducationAndCareServic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