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青少年階段的發展能力有著顯著蛻變,與兒童時期相比,在學業、生涯規劃、擴展人際圈方面,其行動力與自主權都大幅提升。隨著青少年社交圈快速發展,會投入更多精力經營社交,在意自己在同儕中是否被接納、被注意和是否佔有重要地位,所以與他人有良好的溝通對於青少年的社交發展十分重要。而聽損青少年唯一與一般青少年不同的是,還需多注意自己的聽能表現。
聽能、說話、溝通缺一不可
相較於學齡前聽損兒,進入國高中、甚至是大學的聽損青少年,對於聽力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舉凡看電影、聽音樂、唱歌等休閒娛樂,或者是聆聽專業性高的課程與演講,都需要更進階的聽能技巧。因此,基金會調整了原本對小齡孩子的教學內容及模式,特別將聽能、說話及溝通視為訓練重心,並以能否滿足青少年的個別需求為最重要的指標,設計更符合他們生活、學業、人際溝通的聽語訓練課程。
因為重視自我需求,在聽語評估課前,我們透過自評表瞭解聽損青少年對自我的認識,包括聽損程度、輔具管理狀況、聽能表現及對聽語訓練的期待,這些自評項目的結果可以幫助聽覺口語師在擬訂教學計畫時,更符合他們的能力及需要,同時,我們也邀請聽損青少年一起擬訂教學計畫。
文文,是基金會服務的一位聽損青少年,她在10個月大時接受了完整的聽覺口語訓練,在就讀小學前因表現穩定而結束課程。她從小就喜歡唱歌和聽音樂,但長大後發現自己的聽力似乎無法聽清楚歌曲的每個細節,在高二時自己要求爸爸和媽媽讓她開人工電子耳,也在2015年7月順利的完成電子耳手術。文文了解更換新的聽覺輔具需要搭配專業的聽語課程訓練才能讓自己聽得更好,因此回到基金會諮詢聽損青少年課程。
注重自我管理 才有好的聽能表現
文文主動提出更換輔具,並願意重新接受聽語訓練,正是我們期望每一位聽損青少年都應培養的自我管理能力:聽損青少年就是自己的聽能管理監控者及執行者。聽損青少年應學習認識自己的聽覺輔具、練習保養及進行簡易的異常排除工作,同時鼓勵他們詢問聽力師、網路搜尋、閱讀聽力相關書籍或參與聽力相關分享團體。
如同前面提到,青少年的聽力需求變多、變複雜,像文文喜歡唱歌、喜歡與人互動,但聽不好就無法把歌唱好,說不好就無法順暢的與人溝通,這些問題困擾著她。因此,聽覺口語師藉由文文感興趣的「唱歌」著手訓練她的聽能及說話。
聽損青少年在說話領域的訓練不同於小齡孩子,老師協助聽損青少年認識言語系統、發音方法、發音位置,給予示範和引導練習之後,培養青少年掌握發音要領並善用聽覺回饋技巧,聽自己的聲音,發現錯誤並解決問題。而老師則提供文文回家練習策略,看著標有注音符號的歌詞進行朗讀練習。此外,在練習聽理解短句時,應選擇符合其能力的語料進行練習,不需要刻意降低其語言能力,而語料的內容不外乎是學業、生活及聽損青少年感興趣的主題。
不同於兒童的聽語訓練 早期介入更有效
青少年的生活圈擴大了,聽音環境變得更複雜、溝通方式變得更多元,且溝通對象也變多了,因此,在聽語訓練課程中,會加入非面對面的溝通訓練,如電話訓練,而第二手訊息的溝通,如幫同學「傳話」與「留言」,這種資訊傳遞方式較為特別,需要由接收資訊的第一方將聽到的資訊整理過後,用自己習慣的紀錄方式將訊息正確地傳達給第二、三方知悉。而當聽損青少年作為接收訊息的第一方,可能會受限於聽能環境的限制,例如教室喧鬧的聲音,或是傳達資訊的那一方在口語表達上的習慣,例如:語速過快,而有資訊誤解及接收訊息量不完整的問題產生。
我們鼓勵聽損青少年要具體向他人提出自我的聽能需求,在日常練習方面,可以透過「開放式對話」,深化溝通的內容。相較於只回答“Yes”或“No”的封閉式對話,不但能提升「傾聽」、「思考」、「雙向訊息交換」及「主動探詢」的能力,對話主題也能跟隨不同興趣、意圖,延伸、擴展至各個面向。在學校、聚會、讀書會等不同情境中,都是很實用的方法。
我們熟知的「早期介入」概念,在年紀較大的聽損青少年上還是適用。只是在青少年時期,要重視每一次的聽能變化,把握處理的關鍵時刻,而文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提高聽損青少年聽的意識,培養他們對聽的高敏感度,不僅聽他人的聲音,更要學習聽自己的聲音。在青少年時期著重自我訓練,提升學習動機、自我期望,自然能在聽說兩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