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科技進步,為人們帶來許多便利,但其中也暗藏影響健康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為預防疾病、傷害並積極促進健康,訂定一系列「健康影響評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HIA),而噪音便名列其中(WHO, n.d.)。
日前本會聽力師撰寫的「慎選有聲玩具 避免噪音性聽損」(馬英娟、楊琮慧,2016)一文中,曾提到各種娛樂噪音,舉凡煙火鞭炮、遊藝場所噪音、過量的隨身耳機音量及玩具噪音等,都可能在進行娛樂活動時傷害我們的聽力。然而除了娛樂噪音,職業場所及生活中的環境噪音事實上也會對聽力造成許多影響,像是耳鳴、聽覺敏銳度變差,嚴重者可能會造成神經元破壞,使聽力受損者出現有聽到但沒聽懂的情形。考量噪音對人們身心健康的影響,我國政府也於2009年頒布噪音管制作業相關法規,透過管控噪音的「時間長度」、「頻繁程度」及「強度」來幫助人們避免或降低噪音傷害。
職業噪音
「全國78家醫院設有職業病專科,近三年每年約二千件職業病通報案件,由於法令修改聽力受損應進一步追蹤,近年職業性聽力受損都占近六成,擠下以往排名第一的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躍升為職業病的第一名」。(陳素玲,2016)
許多人因為職業的關係,長時間需要與高分貝的音量共處,不論是工廠製造業、需要打靶或維護群眾活動秩序的軍警人員、與牙體電鑽為伍的牙醫、演奏交響樂的音樂家等,都是容易受到噪音影響,而導致職業災害的高風險族群。職業災害導致的聽力損失與疾病(如:突發性耳聾)產生的聽力受損不同,往往是在悄然無聲的情況下逐年影響,故受損者多不自知,而當意識到不對勁的時候,往往聽力都已受損不輕。因此當我們的工作不得不與噪音共處時,便應該透過減少連續暴露時間、配戴噪音防/護具,來降低噪音的危害,並藉由至少每年一次的定期聽力追蹤,監控耳朵健康。
環境噪音
「道路交通是多數城市噪音的主因,而且通常噪音的強度會隨交通量及交通的速度增加而提高。環境噪音會對健康造成一系列影響,包含缺血性心臟病、睡眠障礙、兒童認知障礙、煩惱,甚至會增加耳鳴及與壓力有關的精神健康風險……雖然道路交通是最普遍的環境噪音問題,但生活在飛機噪音較多地區的兒童,也被發現有閱讀年齡遲緩、注意力較低和壓力較高的情況」。(WHO, n.d.)
再優美的音符,被過度擴大後都會成為惱人的聲響,何況是本身便不悅耳的交通或施工聲響等,若這些聲響長期出現在我們住家周圍,除了遠離噪音源,是否還有其他自我保護聽力的方法?
不論居家環境附近因工程、民俗節慶等短期活動,又或者長時間有工廠、高音量營業場所,而導致噪音持續惱人,我們都可以向環保機關申報、檢測及陳情;若外部噪音屬於近鄰室內喧鬧、動物吠叫、夜市人聲吵雜、攤販叫賣、汽機車排氣管拆除等,則可尋求警察機關協同處理溝通。(噪音陳情管道可參考:http://ncs.epa.gov.tw/noise/00/apply.htm)
若外部噪音未超出規範範圍,但已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仍可以透過安裝氣密/隔音窗,或於室內加裝吸音材質等來改善。
遠離噪音,創造優質生活
過度的噪音暴露,不但會使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內在情緒。雖然透過助聽輔具的使用便能有效矯正聽力,但再怎麼進步的醫療科技,都無法替代我們功能完備的正常聽力,因此當不得不處於高強度的噪音情境時,切記使用耳塞或抗噪護具來保護我們的聽力;若事後有不時出現耳朵疼痛、悶脹、耳鳴或其他不適感,則千萬不要耽誤輕忽,應立即前往醫院就診追蹤,並尋求相關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
參考資料:
WHO (n.d.). Health Impact Assessment. Retrieved form: http://www.who.int/hia/en/
WHO (n.d.). Noise. Retrieved form: http://www.who.int/sustainable-development/transport/health-risks/noise/en/
馬英娟、楊琮慧(2016年9月23日)。慎選有聲玩具 避免噪音性聽損。取自:http://www.chfn.org.tw/publication/article/2/1015
陳素玲(2016年8月19日)。職業病 聽損升到第一。聯合晚報。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09/190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