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6
嘟嘟是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孩子。過去因新生兒聽力篩檢並未普及,因此,直到一歲後,嘟嘟仍未開口說話,經由耳鼻喉科醫師診斷後,才發現她有聽力損失。
自發現嘟嘟的聽力損失後,爸爸與媽媽沒有時間悲傷,他們很快聽從醫師及聽力師的建議,讓小朋友配戴助聽器,並進入雅文基金會投入聽覺口語法的課程中。和其他家長一樣,陪伴孩子療育的過程走來都相當的漫長、辛苦,要耐心阻止嘟嘟拔下助聽器,培養她配戴的習慣、訓練孩子專心聽、耐心學習,這每一步都走得艱辛,但是看到嘟嘟從一個字、兩個字的語詞,慢慢的進展到短句子、長句子,無論是在聽能及語言學習上都逐日進步,就讓爸爸媽媽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備感欣慰。
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爸爸、媽媽發現嘟嘟的學習似乎遇到瓶頸,且嘟嘟的語音清晰度仍不是很理想,最近,爸媽聽聞新助聽器有著更高超的聲音處理技術,又看到不斷推陳出新的電子耳產品,他們開始猶豫是否該是時候為嘟嘟更換一副更進階的助聽器亦或是讓嘟嘟接受人工電子耳的手術?他們很希望能從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聽力師、聽覺口語老師及社工身上得到更多及更完整的訊息指引。
聽力師的話
為極重度聽損兒建立聽能習慣和教導他們學習說話及語言,一直以來都比教導其他程度的聽損兒要來的辛苦且更有挑戰。市面上的助聽器種類非常多,電子耳也有不同的廠牌,加上近年來科技不斷進步,聽覺輔具的聲音處理功能也越來越精細。以助聽器為例,從過去類比式科技演進到現在的數位式,助聽器的宣傳DM上不斷增加各式功能的專有名詞,如:方向性麥克風、噪音抑制系統、反回饋音機制、非線性頻率壓縮功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功能都適合每一個聽損兒,聽力師必須針對孩子的個別聽能狀況,才能給予父母最合適的選配建議。而聽力師們又是如何評估聽損兒配戴助聽器的效益呢?
- 配戴助聽器後的聲場(喇叭)聽力檢查:此測試追蹤配戴前後的矯正效益。一般來說,矯正後的聽反應必須落在語言區範圍中上緣(語言區範圍廣泛的被定義在30至50分貝之間),才能確保有理想的聽能學習效益。
- 配戴助聽器後的語詞聽力檢查:此一項目可以分成兩個區域來評估,一要確保聽損兒使用助聽器後,可以穩定察覺語音的存在;二要確認配戴後聽損兒可以穩定地聽出不同的語音,亦即是達到分辨及辨識的能力。
- 若孩子沒有辦法做到穩定的察覺及精確的辨識,則可先請聽力師調整現有的助聽器,再重複評估。
若助聽器的設定已達極限,這時聽力師則可能會建議更換擁有新功能或音量特別增強的助聽器款式。舉例來說,近年來,有助聽器公司推出了非線性頻率壓縮的助聽器。針對的正是極重度聽損兒在聽能學習上最大的瓶頸 – 高頻音的察覺與分辨不佳。聽力師在評估測驗中,確實發現孩子在察覺語音的測驗中,比其他無此功能的助聽器表現優秀。不過,當考量到語言學習,光是穩定的察覺,並沒有辦法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語音辨識能力的評估,成為聽力師決定助聽器效益的最終把關者。評估多位聽損兒後,發現使用此功能的助聽器,有些孩子真的能夠正確的辨識,語言清晰度進步得更明顯。不過,也有少數的孩子無法達到我們所追求的清楚辨識。最終,當助聽器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需要時,聽力師就可能會建議人工電子耳。
除了聽力評估,植入人工電子耳前還須要追加以下的評估和建議:
- 生理構造檢查:因為電子耳是需要透過手術裝置,因此耳鼻喉科醫師都會進行構造評估,看是否有手術上的禁忌和風險。
- 聽損兒的家庭必須對電子耳有合理的期待及穩定的家庭支持度:電子耳並沒有還原孩子正常的聽力,因此使用後仍會需要一段適應期,此時無論是家長還是聽損兒都需要時間和持續不間斷的學習。
極重度聽損兒在使用聽能輔具最終所追求的,就是穩定的聽語能力。正因為我們都知道每個聽損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一樣的學習潛能,無論新款式的助聽器或電子耳如何標榜他們功能的獨特之處,仍須考量每個聽損兒在學習上的成效。科技日新月異,因此更須要藉由專業人員謹慎的評估,除此之外,也須要家長與聽損兒持續不間斷的療育學習,讓我們共同為聽損兒選擇一個更有幫助、更適合的聽能輔具。
社工的話
極重度的聽損兒在聽能復健過程中,常會因為現有的助聽器對孩子的學習幫助有限,而考慮是否要重新購買功能更強的助聽器來讓孩子配戴,或接受醫生的建議讓聽損兒植入人工電子耳,來改善現有聽能的限制。對家長而言,無論是換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最終都是希望孩子的聽能可以改善而有更好的學習。
現階段輔具使用的決定,也影響著孩子關鍵學習時間的進步,家長通常會擔心換助聽器是否真有廠商所說的功能,是否可以讓孩子在未考慮人工電子耳的情形下,也能有一樣的學習效果?或者有些家長則擔心人工電子耳手術過程中的風險及未來的成效等。由此可知,這對家長而言,真的需要仔細思考而做決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工會透過與家長的會談,來協助家庭澄清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待、家庭在輔具選擇上的看法、家庭在面對龐大輔具費用上的社會福利資源需求等等,以下分別針對各點來進行說明:
- 協助澄清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待:由於輔具會影響到孩子現階段聽能及語言學習進步與否,因此家長會考量各方的建議後,決定是否更換輔具。部分家長期待能在早療學習的黃金時期(6歲以前)給予孩子一個聽的好、說的好的機會,因此決定直接以人工電子耳手術的方式,盡早讓孩子有良好的聽能學習說話。有的家長則在深思熟慮後打算先讓孩子以更換高階助聽器的方式學習,等到孩子長大一點,身體各方面教成熟與穩定後,再行評估是否植入人工電子耳。無論家長最後的決定為何,只要能穩定配合聽覺口語師的課程及聽力師的檢查,團隊都能在關鍵時間點協助家長,社工也會在過程中適時給予家長所需的服務,協助家長澄清心中的期待。此外,社工也會在會談後協助家長連結其他有經驗的家長志工來分享其經驗,以提供極重度聽損兒家長多方面的資訊及經驗,讓家長能做出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決定。
- 社會福利資源的連結與提供:無論家長決定植入人工電子耳或更換高階助聽器,其所需要的費用對部分家庭而言有可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因此,社工在了解孩子更換輔具的需求時,也會同時關心家庭是否有需要做進一步的資源連結,以避免家庭因為考量經濟的因素而無法給予孩子更換較佳輔具的遺憾。
對於家中有極重度聽損兒的父母而言,聽能復健的過程是須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過程中不僅僅是決定輔具的使用問題而已,包括學習的成效、家庭經濟開銷的負擔、主要照顧者心情的調適等,也是家庭可能須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提供家庭完整的資訊與協助或協助家長整合所知的訊息等,都是社工可以為您提供的服務,讓您在聽能復健的過程中,能更順利地帶領孩子學習。
聽覺口語師的話
以上述嘟嘟為例,孩子已有一定的聽語能力,聽覺口語師在評估目前助聽器是否適合孩子現階段聽能,及是否足夠孩子學習時,會進行以下幾種評估:
- 評估孩子目前說話的清晰度:若已反覆經過練習,而孩子在說話時普遍沒有子音,或是子音說的極不清楚時,例如「西瓜」會說成「ㄧㄨㄚ」,即使孩子已經會說話,但不清晰的語音對溝通及社交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聽覺口語師會建議家長針對目前的輔具去調整或更動。
- 評估孩子在吵雜環境中的聽能狀況:若是孩子在安靜的環境中可聽的不錯,但是只要稍微處於噪音環境下,對於他人的語音的理解就大幅度下降,甚至需要靠手勢和讀唇做猜測時,聽語師也會建議家長做現階段輔具合適性的評估,因為孩子以後在學校或是許多環境中,都不可能是完全沒有環境噪音的。
- 評估孩子的聽辨能力:若是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是在辨字詞時有很大的困難,例如老師說﹕「褲子」,孩子分不清楚老師到底是說褲子、肚子、還是兔子。這樣的情況也會讓孩子的學習較為辛苦,聽語師亦會針對輔具的效能去評估。
- 長句子或故事的理解有困難時:因為當孩子聽得相當吃力時,比較容易聽能疲乏,很難集中注意力去聽取較長的句子故事,這時聽語師除了提供家長一些策略外,也會檢視目前輔具的合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