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8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及新年即將來臨,有些家長及長輩此時會送禮物給孩子當作獎勵或犒賞,但若孩子視禮物為理所當然,或不珍惜禮物,不僅失去原來鼓勵孩子的美意,也讓家長和送禮者感到尷尬。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規則,要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表現,家庭成員可共同參與。以家庭系統理論來說,家庭規則反應了父母的價值觀與想法,同時也影響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孩子也因此形成自我概念和行為表現。因此,父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概念和行為時,可將其納入家庭規則中。若孩子拿到禮物時表現得不禮貌、不珍惜,可透過以下四種方式,將禮貌納入家庭規則,家庭成員於日常生活中實踐,藉此建立孩子有禮貌的行為表現。
(一)當孩子榜樣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的禮貌性語言及行為主要是從模仿而來。若家長作出好榜樣,孩子就會模仿;反之,若家長常有批判性語言,孩子行為也容易有偏差。所以,若家長或家中其他照顧孩子的長輩有良善的行為及禮貌性語言,孩子有禮貌的行為習慣就會形成並且鞏固。
(二)狀況預演
帶孩子去親友家作客是節慶時常有的社交聚會,家長可以在出發前,先跟孩子說明要注意什麼,例如:如果長輩送孩子東西,孩子可以如何回應,或向他人道謝,到別人家不隨意動東西等,甚至讓孩子演練至他人家作客應展現的禮儀。
(三)讚美孩子
平時家長便可運用各種生活情境教導孩子禮貌用語及行為,例如:看到熟悉的人可以主動和他人打招呼及問好,如果做錯事也要主動說「對不起」。家長多讚美孩子禮貌的行為,強化此行為,讓孩子養成禮貌語言和行為的習慣。
(四)累積經驗
一般孩子在面對較陌生的人、事、物時難免會感到緊張,聽力損失的孩子因聽力限制影響語言表達,更容易缺乏自信,而不敢主動表達。家長不妨在平時多讓孩子練習禮貌用語,在合適的情境中也可示範給孩子看,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到的禮貌用語和行為,這樣成功的經驗,也容易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然而孩子的個性和行為,大部分是生活中的經驗一點一滴累積形成的,家長若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示範正確的行為,隨時隨地貫徹這項規則,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及偏見,孩子懂得用禮貌方式與他人溝通,自然能有「禮」走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