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5
人際溝通不只是交換語言訊息,也是人與人之間內心情感的傳遞與交流,而有同理心的人也會有較佳的人際溝通。然而,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需要透過與他人良好互動,逐漸累積發展而成。
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呢?嬰兒時期最常接觸的人是父母親及家人,因此同理心的啟蒙可從家庭教育做起,父母親如能提供良好的互動經驗,觀察孩子的感受,並給予滿足及回應,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對待,並且開啟孩子同理心的那扇門。隨著孩子成長,進入校園等家庭以外的場所,孩子就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觸更多家庭以外的人員,若孩子具備同理心,在人際互動時能夠給予他人同理的回應,便能使孩子在人際交友的過程中獲得良好互動經驗。
家長可試著與孩子進行以下這些「同理心遊戲」,帶孩子玩出同理心,協助孩子懂得對他人感同身受,使他們的人際互動更加順暢。
1. 鏡子中的你我他:
讓孩子仔細觀察鏡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並即時跟上模仿,讓孩子練習同步模仿他人並感受他人情緒,或是透過觀察他人的表現來推測對方的心情,家長可鼓勵孩子說出他人情緒,透過觀察及猜測的過程,孩子也能學習到每個人都有不同感受與想法。
2. 角色扮演:
坊間有許多與同理心相關的繪本,可帶孩子進入故事情境中感受主角的心情及想法,例如《紅盒子裡的秘密》一書中,故事主角眼鏡猴及配戴助聽器的小熊必須合作完成任務,但因兩人的背景不同,初時眼鏡猴無法接受小熊動作慢吞吞,或是擔心小熊因為聽力不好,無法有好的表現,而無法同理小熊,但經過互動及相處,眼鏡猴終於體會到小熊的不方便,也發現小熊的優點。
3. 心情點播機:
真正有同理心的人能對情緒產生共嗚,進一步能給予支持或是應對方法。家長可教導孩子學習認識更多不同的情緒詞彙,透過學習理解情緒語詞的意境,了解豐富的情緒語詞。如此一來,孩子便能更加明白在真實互動中他人的情緒反應,才有能力感同身受。
4. 體驗活動:
體驗活動類型相當多元,例如:盲人、聽損、行動不便等。可利用生活情境或配合節慶帶孩子進行活動,例如:母親節時,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媽媽懷孕過程的辛苦及不便,有些學校會讓孩子體驗肚子揹球或是揹娃娃的活動,讓孩子親身感受媽媽身懷六甲時,無法行動自如的不便。
同理心的學習及運用並非短時間可看到效果,除了進行上述活動,還需要從生活大小事中累積經驗學習,在事情發生的當下進行機會教育,帶孩子學習感同身受、溝通及解決的過程,如比才能讓孩子將同理心內化成個人的自然行為,有助孩子在校園裡與許多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相處,讓孩子人際互動更加無礙,結交好朋友,擁有快樂的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