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4
「爸爸以前都不會罵我,但是自從妹妹生出來後,爸爸對我好兇」,一位五歲的孩子跟媽媽訴苦,他感覺到爸爸媽媽跟以前不一樣,而感到失落。
「是妹妹先弄我的」,這樣為自己辯解的台詞,也常常出現在手足互動有衝突時。此時爸爸媽媽到底應不應該介入處理,這樣的問題,其實直至今日,都還未有明確的答案出現,但值得注意的是,處理手足衝突的不同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當孩子發生衝突,爸爸媽媽請試著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看:「為什麼我被弟弟打,還要被媽媽罵?」如果能同理子女感受,了解衝突發生的原因,不因為年齡、輩份、性別,採公平處理,就可以降低手足對彼此的敵意,減少攻擊行為產生。
相反地,如果爸爸媽媽不試著深入了解原因,直接使用言語或體罰強制解決,或是選擇忽視、不介入,讓孩子自行解決,手足間可能會有較高的攻擊行為,手足衝突的戲碼也有可能不斷發生,甚至是變本加厲。
有研究顯示,父母如果能在家庭中,早期協助手足間建立和諧的手足關係,對孩子而言,無論是在日後的情感表達、人際相處,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試試掌握以下互動策略,來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及手足關係:
- 避免偏心,以免手足間產生怨恨。
- 孩子若有溝通能力,鼓勵相互討論,找出公平分配的方法。
- 讓手足間有單獨相處的時刻。
- 爸爸媽媽要做好良好示範,與自己的手足維持良善的關係。
- 勿拿手足作比較。
- 針對孩子的特長給予鼓勵。
- 多利用家庭活動營造手足的和諧氣氛。
家有特殊兒 手足感受也別忽略
而當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家庭中誕生,身處在家庭之中的成員就必須面臨比一般家庭更多的生活轉變壓力,而手足亦是受到影響的成員之一,不管是父母展現出的教養方式,或是與特殊需求的孩子相處時所產生的衝突問題,都有可能讓手足對特殊兒或是父母產生不同的觀感。
就較有衝擊的負面影響來說,一般手足與特殊兒的衝突多來自於親子互動,如不明白特殊幼兒的生活狀況,卻感受到父母對他投注的關愛較多。或是因為有特殊需求的手足而被他人嘲笑,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也有可能因為要照顧手足而無法出去玩,或是不方便邀請朋友來家中,甚至是特殊幼兒出現不合宜行為影響手足寫功課。但相對而言,家中有特殊兒的手足與一般家庭的手足相較,更富同情心、善解人意,也有比較好的包容性,如未來在社會中遇到其他特殊需求人士,也會更有耐心。
雖然特殊兒本身能力受到限制,但爸爸媽媽並不用為了增進關係,刻意要求一般手足教導或接納特殊兒參與遊戲;反之,也不用為了提昇特殊兒的能力,以訓練作為目的,要求特殊兒一定要加入遊戲。爸爸媽媽可在生活中觀察特殊兒喜愛的遊戲,而一般手足也樂於參與,才會有更多正向互動經驗產生。此外,也可視一般手足的理解能力,與他們討論特殊兒的相關訊息及相處技巧,有助於一般手足的心理適應、困惑釐清。
與獨生子女的家庭相比較,多子女的家庭會花費掉父母較多的精力與時間,但若是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同努力,掌握策略經營家庭關係,讓手足間可有正向關係的維繫,便是讓孩子在生活中有了互相學習以及扶持的對象,對情感的體悟也會更加多元豐富。
Reference
張素貞,1999;鄭偉琪,1993﹔蕭仕敏,2002﹔Hames,2005;Naylor & Prescott,2004;Sgandurra & Fish,2001
Featherstone,1980;Grossman,1972;H olt,1975;Naylor & Prescott,2004;Powell & Ogle,1985, Seli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