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學校開學了,許多家長可能已經意識到,孩子多數時間都分給老師、同學及課業學習。曾經整天黏在我們身旁問東問西、總有一百個為什麼的寶貝,進入學校後忙於同儕互動、知識吸收、團體規範適應與交流,家長不再是孩子唯一接觸的對象,親子互動與相處的機會不再像以前頻繁與直接。加上雙薪家庭已是社會趨勢,孩子放學時,家長還在上班,只好讓孩子去補習班、課後才藝班,等彼此回到家時,已是晚上七、八點,準備洗澡睡覺了。
相信家長都很想關心孩子在校狀況,但孩子年紀愈大,愈擅長有一搭沒一搭的回話。就有家長跟我們反應,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還好嗎?」獲得十之八九的回答都是「還好啊」、「就上課而已」、「今天跟昨天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孩子變身「省話一哥一姐」,家長為此感到沮喪,找不到合適的關心方式,久而久之親子互動時光只剩下簽收聯絡簿及給零用錢。甚至多數家長都是接獲學校通知,才知道孩子在校與同儕發生衝突,或偷竊、說謊等狀況,家長此時才發現孩子怎麼變那麼多!
其實,營造親子相處時間不須大費周章,日常生活有很多時機能讓家長表達關心,維繫親子關係,孩子才不會拒我們於千里之外。不妨參考以下五個簡單妙招,讓孩子樂於和我們分享他的校園生活。
第一招:瞭解孩子的課表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我們能知道孩子的課表,就能依據他的喜好與能力,預期孩子在校可能面臨的挑戰,進而傳達關心或分享經驗。孩子也會因為家長的關懷,自然延伸話題,多聊他的在校狀況。家長的開場白可以這麼說:「今天的鄉土課,老師有教你們唱什麼歌嗎?」、「明天有你最喜歡的自然課,你會跟哪位同學同一組呢?」、「這學期的社團課,你有想選的社團了嗎?爸爸以前有參加過扯鈴社喔…」。
第二招:親子時光有三上「車上、飯桌上、床上」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Mel Levine在他的著作《心智地圖:帶你了解孩子的8種大腦功能》提到:「溝通最好的時段是車上、吃飯時,和睡前。」(蕭德蘭譯,2013)。把握接送孩子上下學的時光,或是全家一起用餐的時機、睡前的輕鬆Bed Time,都適合家長與孩子談心,這些時段應屏除打掃、工作、滑手機等,才能讓孩子感受家長想陪伴他們的心意。
第三招:善用天馬行空又有意義的申論題
依據孩子的年齡,運用不同互動技巧。上了國小的孩子不再適用於「喜不喜歡?要不要?好不好玩?」的二分法問題,可以問更多有趣的開放式的問題,像是「分享一個今天令你最開心或最難過的事?」、「如果今天我跟老師聊天,你覺得老師會說什麼跟你有關的事?」、「今天有沒有遇到你覺得有趣的人?他為什麼很有趣?」、「上次你直笛吹的小星星很好聽,後來學校還有教其他首嗎?」。
第四招:聯絡簿不只能簽名, 還能牽起感情
除了透過與孩子問答溝通來瞭解他的校園生活,家長拿到聯絡簿時,除了簽名,仔細看看內容,還能蒐集許多情報,不怕和孩子沒話聊!舉凡:課業進度、心情日記與趣聞、準備物品、親師交流站等,都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狀態、表達關心,更能增加親子溝通的話題,甚至可以追蹤老師的回饋與提醒,讓親師的教養期待產生雙向交流。
第五招: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養育孩子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孩子就像一面鏡子,家長帶著什麼樣的狀態與孩子相處,孩子回饋的就會是如此。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與哲學教授Stuart Shanker就曾指出:「當父母的教養過程愈冷靜,教養才能愈順利。」(郭貞伶譯,2017)。如果家長帶著眾多壓力與孩子溝通,孩子也會倍感壓力,這些壓力有可能與孩子相關,也可能是來自家長工作、關係、財務的壓力,到後來彼此的壓力全部混雜一起,形成親子溝通的惡性循環。建議家長適時給予自己喘息的權利,一旦父母更瞭解自己,能調節與分化自己的壓力,自然就能更客觀且開放的看待孩子的狀態。
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若家長能多一點留意,帶著開放及真摯的心與孩子們相處,培養親子專屬的相處時光,相信我們也能陪伴孩子渡過每個學習階段的大小煩惱。
參考資料
蕭德蘭(譯)(2013)。心智地圖:帶你了解孩子的8種大腦功能(原作者:Mel Levine)。臺北市:天下文化。
郭貞伶(譯)(2017)。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原作者:Stuart Shanker, Teresa Barker)。臺北市: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