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請你小聲一點!」、「不要亂跑!」、「不要亂摸別人的東西!」、「為什麼都不聽話?」上述的話語家長是否很熟悉呢?擔任多年社工,我常聽見家長們苦惱出了家門後,孩子就變了個人,彷彿耳朵關起來不聽大人的話,使家長難以掌控孩子的行為或情緒,在賣場、公園、百貨公司或親友的宴會,屢屢可見家長和孩子你追我跑,或家長大聲打罵孩子的情況,最後在孩子哭泣、家長生氣的情況下,敗興而歸!究竟要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開心地出門,也開心地回家呢?
其實,孩子在家裡與在外面有行為上的差異,或是在外面難以管控,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 孩子本身的氣質
有些孩子個性活潑外向、有些孩子充滿好奇心,因外面的環境是開放空間且有不同新奇事物,孩子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吸引,而忽略家長的指令或要求;另外一類型孩子較為內向害羞,容易對外界充滿緊張不安的情緒,當受到一點點刺激就會有很大的反應,如哭泣或緊跟著家長,而讓家長困擾。
2. 平日是否有建立常規
家長若平常對孩子的要求較少,孩子平常在家較為自由且隨心所欲,一旦親子外出時,家長考量環境安全,要求孩子乖乖待在家長身邊、不要離開家長的視線,或只限定玩一兩項遊樂器材等,因孩子平日未建立遵守家長要求的規定,而無法在外配合要求,孩子容易不小心受傷或玩得不開心而吵鬧,引發家長生氣情緒。
3. 其他因素
包括孩子是否身體不舒服?或是睡眠不足?亦或是對外出的地方過於興奮,如迪士尼樂園?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比平常要難控制,家長的情緒也容易受到影響。
以下提出幾點建議,協助家長減少及面對孩子出門後的失控行為,期待能改善外出時親子大戰的狀況。
1. 先約定、中提醒、後讚賞
依孩子的特質,事先「約定」、適時「提醒」、事後「讚賞」,藉此提高孩子出門在外的配合度。孩子的記憶力較為短暫,且自制力還在建立中,若能在出門前先讓孩子知道外出的注意事項,在外給予適時提醒,返家後針對好表現給予讚賞,有助孩子的行為符合大人期待和社會規範。
2. 平日建立常規,家長堅守原則
常規可以讓孩子的行為有所遵從,也知道家長的管教原則,如不奔跑、不吵鬧,若遇到問題會主動向家長詢問等。若孩子不遵守管教,則要受到處罰,例如不能看喜歡的卡通或玩玩具等。同時,也須讓孩子知道若在外違反約定,回家將受到處罰,不會因為外出而可逃避處罰。家長管教原則明確且一致,孩子外出仍可有好的行為表現。
3. 將孩子帶離現場,重申約定
若孩子在公共場所完全無視或忽略家長的規勸,建議將孩子帶離當下場所,在安全空間溫和而堅定地告知孩子所犯的錯或違反的規定,確定孩子反省和願意持續遵守約定後,再將孩子帶回原來的場域。
4. 在孩子良好的狀態下出門
盡量避免在孩子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出門,若一定要出門,建議行程不要排得太緊湊,且仍須要求孩子遵守常規,而家長也應告訴自己要用加倍的耐心處理或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外的行為表現,乃依賴平日常規的建立,以及家長針對孩子特質採行合適的管教方式。因此,家長平日依照孩子的個性,和孩子約法數章,堅持管教原則,相信日後帶孩子出門時,毋須再上演親子大戰,就能規範孩子的行為與控制孩子的情緒,進而營造美好外出經驗,增進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