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孩子剛上大班,但日常講話的口齒清晰度不好、學習也不專心,現在學校開始讓他接觸注音符號,但卻學得很吃力…」
由一名自稱為「憂心媽媽」的網友留言,內容顯示出媽媽對孩子未來的求學之路有好多的擔憂與負面想像。回溯過去,這個孩子在出生時就沒有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後續在醫院確診為輕微聽力損失。當時由於家人觀察孩子平時對聲音反應敏銳,所以不以為意。然而,媽媽是最常陪伴孩子的人,隨著孩子的成長,她發現孩子聽聲音的反應沒有其他同年齡親友的孩子快,說話的清晰度不佳,只有家人才能聽懂孩子在說什麼,漸漸地媽媽開始焦慮起來。
上述的故事是基金會今年最常聽到的分享。當一般人聽到「微」聽損時,「微」這個字似乎讓聽損的影響性變得微不足道。事實上,微聽損只是在醫療診斷的程度上較輕,說明它對身體功能的影響性小,然而,它對孩童聽語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
微聽損兒比一般人更費力聆聽
同樣有微聽損的人,在語言發展、溝通社交與精神健康上所面臨的困境是不一樣的。對成年後才出現微聽損的大人來說,因為已經完成了重要的學習任務,所以微聽損對語言學習及學業發展都不再有影響,不過生活溝通可能會出現一些不便,如:家人抱怨電視機開太大聲、講話聲量變大、對叫喚的反應變慢等等。對微聽損的孩童來說,就大大不同了!輕微的聽力損失,除了影響語言學習及學業發展,日常對話亦可能需要較多重述,而為了獲取缺少的聆聽訊息,孩子可能會需要更專注聆聽,因而增加聆聽費力度,而當聆聽變費力時,就會出現以下的負向行為,如:上課時打瞌睡、一回家就吵著要睡覺休息、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緒化、減少活動時的耐力等等。
聆聽費力度(listening effort)其實是很難定義的,因為每一個人的遭遇及感覺都不同。舉例,你可以想像自己身處於一間非常吵鬧的餐廳,又或是接到收訊品質很差的手機電話,這時你努力想要讓自己聽懂對方說話內容的辛苦過程,就是聆聽費力度。簡單來說,當你需要「費勁」地聽時,就代表你已經花了很大的心力與腦力,這時再繼續聽下去的話,可能就會非常疲勞,甚至沒辦法集中注意力聽取對方的訊息。
利用策略減低聆聽費力度
發現孩子面臨這些危機時,真的會令家長感到沮喪,擔心孩子比同學學得更辛苦。然而,有危機就會有轉機,聆聽費力度雖然存在,但卻可以利用策略減低聆聽費力度累積成疲勞感,進而為孩子創造理想的學習機會。
1. 使用適當的輔具
選配恰當的輔具可以有效地幫助使用者達到最佳的聆聽效益,現代的麥克風音訊處理及噪音抑制機制越來越精細,就連外觀設計也兼具耐用、美觀及舒適等特性,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有使用輔具的需求,我們應該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心情,來支持他們使用。
2. 調整學習環境的座位
減少環境中可能干擾孩子聆聽的來源,舉例:將孩子的座位安排在老師前面;遠離窗戶、電扇、走廊等可能出現額外噪音干擾的地方,都能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專心度。
3. 適度改變課程設計
若孩子不能完全透過課堂聆聽,去吸收老師上課的內容,家長可請老師提供可預習的進度,以做事前準備。課室中,也可安排一位小老師,來協助孩子抓取目前的學習進度。課表的安排也應該一併討論,孩子通常在早上的學習專注力與聆聽資源較多,可以請老師將重要且需要高度聆聽費力度的學科安排在早上,下午則可安排操作活動較多或學習量比較少的課程
4. 給予孩子適度的休息時間
長時間的聆聽會加重疲勞感,所以在轉換學習活動時,應該要給孩子適當的休息,以便養精蓄銳迎接下一堂課程。在學校,也請向老師說明休息對孩子的重要性,盡量不要在下課時間,還安排孩子補強剛剛沒聽完的課程,以免疲勞過度累積,導致學習效能下降。
聽力健康的維持有時並非人力所能控制,而當「微」聽損發生時,面對它所帶來的危機,才能避免後續出現更多的困境。記得有危機就會有轉機,把握轉念的當下,讓微聽損兒童也有機會克服聆聽費力所導致的聽覺疲勞!
更多微聽損相關資訊,歡迎點擊「認識微聽損」主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