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7
「各位小朋友好,我是余老師,你們知道我是誰嗎?」
孩子們說:
「你是教緹緹說話的老師!」
「緹緹星期三早上都會去雅文上課的老師」
「小朋友,你們知道緹緹戴上神奇的助聽器後,要怎麼和緹緹說話嗎?」
孩子們說:
「不可在她耳朵旁邊大叫」
「要慢慢說」
「要說清楚」
「不可以拉她的助聽器」
「要跟緹緹一起保護助聽器」
上文中的緹緹,是基金會一個剛進幼兒園的學生。從緹緹的同學口中,可以發現他們的互動良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與緹緹相處只不過一個半月的孩子們,能如此清楚回應到校訪視的聽覺口語師。原來,在開學的第一周,班上的琪琪老師就已經向全班同學介紹重度聽損的緹緹、她的聽覺輔具以及與她相處的方式。
像聽損生一樣,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融入一般校園環境時,需要周圍的人協力合作,以同理心對待。
融入一般校園好處多
不僅是緹緹,每個人皆有個別差異,可能在個性、興趣有所不同,其學習的方式、進度也不同。相較於家庭環境,學校環境較為複雜,因為學校組織的成員有師長及學生,彼此擁有不同的家庭及文化背景、語言使用習慣的差異,對於必須適應不同於家人溝通模式的聽損生來說是一大考驗。
學校這一個自然且真實的環境,可以增加聽損生及其家庭與聽常家庭交流互動的機會,聽損生得以聆聽一般說話的語音、模仿其溝通行為,運用所具備的聽說能力,學習與人互動及溝通。聽損家庭成員可在每次互動中建立友好關係,如遇困境時較不會有孤立感且有諮詢的對象、協力的幫手。
學校老師悉知緹緹的特殊需求,依照他的需求調整了班級中的聽音環境及對話方式,同時鼓勵其他孩子一起幫助緹緹學習,老師正向接納並積極對待、同儕們熱心助人,讓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及歸屬感,也讓他們在普通學校多元且豐富的課程及教學方式刺激下,發覺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最大的潛能。
協助像緹緹這樣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順利進入普通班與其他孩子一起學習互動,這個過程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叫做「融合教育」。緹緹的學校老師在開學時向全班介紹緹緹的舉動,便是支持聽損生順利融合的最佳表現,也是實踐融合教育的第一步。然而,僅靠老師單一角色的傾力付出,著實是不夠的,採跨專業團隊服務才是最適合的方式。以聽損生為例,其父母、耳鼻喉科醫生、聽覺口語師、聽力師、學校老師、語言治療師、社工人員皆佔有重要的角色。
融合教育不只是為了特殊生
大多數的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跟「優秀」的孩子在一起,但在真實社會中本就存在不同的人,我們的孩子有必要學習和不同的人一起相處。進入緹緹的班上,可以感受到隨著聽損生的加入,這群孩子認識了聽力損失、學會接納及同理他人的不同,還擁有一顆關懷的心,給予需要的人更多支持與關心。
美國早在1975年殘障兒童教育法中(P.L.94-142)即強調融合教育的概念,融合教育已無庸置疑地成為當前特殊教育領域的趨勢。每位老師、家長及一般的孩子都有機會遇見特殊生,因此,幫助他們不應僅靠第一線接觸這些有特殊需求孩子的老師或專業人員,你我都應該試著多了解他們的需求,用接納與包容的心營造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