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來源網址:https://reurl.cc/pWoXje
作者: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馬英娟聽力師
每個父母都期望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想著孩子以後可能是運動高手,可以跑得快、跳得高,又或許想著孩子未來既可以彈奏樂器,又能夠唱出動聽的歌曲。當然也期待著將來入學順利,學習之餘還能在學校交到知心朋友。
而想成就這些繽紛多彩的未來,除了需要努力,其實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孩子的聽力健康!仔細想想,運動員要能聽從教練的指令才能有效地進行訓練;彈奏樂器和唱歌要能聽懂節拍、分辨旋律;上學則要能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跟同學及朋友互動更需要有良好的傾聽與回應技巧,「聽」一直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了它,才能「說讀寫」樣樣精通。
聽力損失是看不見的障礙
聽覺不只能讓我們覺察環境中的危險,也幫助我們在群居生活中溝通交流。然而,我們卻很難察覺他人的聽力問題,因為我們直覺地會認為有耳朵就代表聽得見,但其實,許多聽力受損者的耳朵外觀與其他人無異,偏偏就是無法聽到及理解聲音訊息,這也讓聽力損失成為一種隱形障礙。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每一千個新生兒中,就有3到4名寶寶罹患先天性聽力障礙,延續這個統計,當孩子成長到幼兒園的年紀,聽力受損的發生率更提高至千分之六。連大人都仰賴健康聽力來溝通交流,更遑論還在學習階段的孩子若患有聽力損失而未被發現,會造成多麼大的影響。
兩階段聽力篩檢,守護孩子的發展黃金期
為了幫助父母及早發現寶寶和幼兒園孩子的聽力問題,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及「學前兒童聽力篩檢」,其中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01年3月15日起,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讓家長無須負擔費用就能得知寶寶的聽力健康狀況。如今此專案即將屆滿十年,希望透過本文讓大家對守護聽力健康有更全面的了解。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在寶寶出生後24小時直到出院前執行。主要使用的篩檢設備為AABR(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檢查時會讓寶寶戴上耳機,並將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貼在寶寶頭部及耳朵附近的皮膚上,之後經由耳機播放出滴答聲音,此時感應貼片就可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聽覺腦波反應,整個檢查過程不會超過10分鐘,能夠快速地讓施測者知道寶寶是否有聽覺反應。如果檢查結果順利通過,代表寶寶目前的聽覺功能健康正常。
然而,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寶寶,仍有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疾病或其他特殊因子,導致聽力問題,所以進入幼兒園後,衛生局還會安排孩子接受學前聽力篩檢,以幫助家長及早覺察問題。
學前篩檢的年齡大約為中班時期,執行篩檢的公衛人員會使用攜帶型的聽力檢查儀,測試過程中孩子會配戴頭戴式耳機,再依照篩檢人員的指示,做出聽到聲音後舉手的動作。測試的聲音頻率為500、1000、2000及4000Hz,這些聲音頻率與孩子未來學習所需要聽到的訊息有關。萬一孩子不理解篩檢人員的指令,無法完成檢查,家長也會收到通知單,鼓勵帶至醫院完成必要測試。
篩檢未通過,怎麼做?
上述說明了篩檢的重要性,但篩檢其實只代表著一個開始,真正能幫助孩子的關鍵是「追蹤和矯正」。
有些家長或許已經接到孩子篩檢不通過的訊息,但卻認為「他都有聽到啊,只是反應稍微慢一點而已」、「大隻雞慢啼嘛,小孩子學說話本來就有早有晚啊」,而合理化孩子口語和聽覺反應不佳的狀況,台南市衛生局的第一線夥伴和眾多專業人員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擔憂,因為,聽力損失有輕微到嚴重的程度差異,篩檢不通過並不代表孩子完全無法聽到聲音,有些孩子的狀況是能夠聽到但卻聽不清楚聲音細節,若不經過專業的醫療檢查,是無法得知未來的影響性的。
也正因為聽力健康對孩子的聽語學習極為重要,衛生福利部於111年1月1日起也修正了「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其中第八條附表二便明定,未滿六歲輕度聽損鑑定標準放寬,從現行「介於45.0%至70.0%」調整為「介22.5%至70.0%」,說明以前無法取得聽損鑑定的輕微聽力損失孩童,現在得到政府及專業人員更多的重視,也因此鼓勵家長正視孩子潛在的聽力問題,及早就診!
最後,附上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各地聽力確診醫院資訊,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531/File_17046.pdf,若孩子的聽力篩檢沒通過,及早就診、把握聽力追蹤及矯正的黃金時刻,將來才能聽說讀寫樣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