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幫助聽損兒童學會「聽」與「說」不只需要愛心,更需要臨床專業及實證研究相互合作。「雅文聽語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是療育人員能客觀評估服務成效,且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的依據;第一線療育人員的經驗也帶動研究人員進行有實務應用價值的學術研究計畫。
臨床教學以實證研究為基礎
雅文基金會採用的「聽覺口語教學法」(Auditory-Verbal Approach)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教學方式,學者Goldberg(1993)曾歸納三十六篇實證研究文獻,支持「聽覺口語教學法」。經過多年,國外醫療、學術及早期療育實務界普遍皆認同多數聽損兒均有殘存聽力,只要及早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即可透過聽覺學習語言,日後有機會成為一名以口語溝通、獨立且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
聽損療育在地化
引進來自英語世界的「聽覺口語教學法」,勢必得轉換語法架構,並加入中文特性。為了對轉換後的中文教學方式進行研究驗證,並瞭解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進而使台灣的聽損兒更有效地學習聽與說,雅文基金會自十多年前便已投入以實證為本位(evidence-based)的聽語療育相關研究。
聽損兒童學習聽與說,必須在良好的聽能狀態下進行,以往缺乏專為中文使用者設計的日常聽能檢測工具,都使用英文「林氏六音」為聽損兒童檢測聽能。為此,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依據中文特性研發出「雅文檢測音」,加入漢語拼音中六個涵蓋中文語音頻率且發音穩定性高的語音,這套工具可檢測聽損兒童是否完整接收到學習中文重要的頻率帶,並能反應助聽輔具在不同頻率帶的增益效果,可作為調整聽覺輔具的參考依據,對聽損兒童的聽語學習及聽能管理貢獻良多。
教學評估有實證基礎
持續評估及瞭解個別兒童的發展進程在早期療育工作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聽覺口語教學法」強調個別診斷式教學,教師課前會依照兒童的年齡、聽損程度等條件,評估兒童當下的聽能、說話、語言、認知和溝通等發展狀態,設計符合個別需求的教學目標及活動。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參考國內外研究成果,與療育團隊合作,持續改良「聽覺口語教學目標評估系統」,讓教師運用在教學評估上,使教學內容的設計有實證客觀基礎。
提升服務品質及有效性
研究人員依研究興趣及專長,分別與社工、聽力師或聽覺口語教師合作,在服務發想階段,研究人員便參與討論,整理相關實證研究結果,作為療育團隊設計服務方案的依據,使所提出的服務方案具備理論及實證研究的基礎。當服務告一段落,服務過程中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則提供研究人員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也用來評估服務成效,作為改進參考。在研究與實務的相輔相成下,雅文基金會的聽語療育服務品質及有效性均能提升。
與外界共享研究成果
除了於國內外聽語、特教、心理等學術期刊登載論文,雅文基金會近年也舉辦研習活動,與早期療育、醫療及特殊教育等各界人士分享研究成果。2015年雅文基金會與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合作辦理「從實證本位談聽能復健策略與實務研討會」,2016年再辦理「聽能復健知能研習會」。更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合作,結合彼此設備及研究專長,共同研究。期盼透過發表論文、研習活動,及協同研究等工作,對聽損兒童聽語早療的促進有所貢獻。
專業讓愛心更有力量
以實證研究為基礎,提供服務;以實證研究為根據,改善服務品質及成效。雅文基金會認為即使是公益慈善服務,也應具備充分的專業背景與研究基礎,且更應該透過品質及有效性的提升,讓資源獲得更充分、更有效的發揮。愛心經過雅文基金會的專業加乘,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聽損兒童突破限制,追求多元的未來。
參考文獻
Goldberg, D. M. (1993). Auditory-verbal philosophy: A tutorial. The Volta Review, 95(3), 181-186.
本文出自雅文二十週年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