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
圖.文/宣導教育部
繼兒子之後,家裡又出生一名聽力損失的孫子,小宇的奶奶這次決心要幫孫子把握聽語教學黃金時期,幫小宇具備聽語能力,進入有聲世界。
不讓遺憾再次重演
二、三十年前聽損兒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觀念還未普及,小宇的爸爸即便在六個月大時,家人就發現他不受巨大聲響的驚擾,卻還是在兩歲多才經醫師診斷有聽力損失。礙於昔日欠缺聽語教學資源,小宇爸爸沒有學過口語。直到小宇爸爸升上小學一年級,小宇奶奶發現兒子班上竟有一位能夠說話的聽損生,這才知道原來聽損兒透過早期介入和教學,也有機會學會說話。知道這個好消息,卻為時已晚,小宇的爸爸當時已七歲多,錯過學習口語的時機,這也成了小宇奶奶心中的遺憾。
多年後,小宇的爸爸娶妻成家,夫妻同是聽損者,平時使用手語或筆談溝通。小宇是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第二天醫院就告知他們孩子沒有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在這之前,小宇奶奶已從親戚口中得知雅文基金會專門教聽損兒學說話,奶奶於是馬上與雅文基金會聯絡,想趕快瞭解怎麼幫孫子學會說話。
經過醫師確診,小宇的右耳是重度聽損,左耳則是極重度聽損。小宇的爸媽和奶奶都出席了雅文基金會替新手聽損兒家長舉辦的講座,知道要先讓孩子習慣配戴聽覺輔具,才有利於學習聽和說。於是小宇兩個月大就配戴助聽器,五個月大便展開「聽覺口語教學法」課程。
家長努力是孩子學會說話的必要條件
聽損兒學習聽語溝通需要長時間反覆刺激與練習,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是最合適且重要的教學者。由於父母均無法使用口語,奶奶扛起教導小宇聽和說的責任,每個禮拜和小宇一起到雅文基金會上課,向老師學習如何教導聽損兒,再回家教導小宇。
在聽損兒家長分享座談中,有一句話深深影響奶奶,「你想要孩子變得怎麼樣,你就要付出多少努力。」奶奶把這句話謹記在心,教小宇說話成了每天的功課,她不計較時間與辛勞,甚至形容自己:「我就像神經病一樣,一直跟小宇講話,只要小宇睜開眼睛,就算是凌晨四點,我也跟他唱歌、唸童謠。」
雖然奶奶非常認真地教學,但起初幾個月,小宇的聽語進展沒有起色。醫師建議讓小宇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但是一聽到那麼小的孩子要開刀,大人們猶豫不決,直到小宇的叔叔聽聞同事的小孩也是極重度聽損,從小就植入人工電子耳,又親耳聽見那孩子與人聽語溝通流暢自然。家人們聽了叔叔的分享後,才一致決定讓小宇植入人工電子耳。
小宇在一歲三個月大時植入人工電子耳,過沒多久便開始有明顯的學習效果,因為奶奶不間斷地教導,小宇的聽語能力和年紀相仿的表妹不相上下。現在小宇已經四歲多,就讀一般幼兒園,和聽力正常的小朋友們一起學習、遊戲,放學回家還會唸唐詩給奶奶聽。
只要小宇好,奶奶都做得到
剛到雅文基金會上課時,奶奶的心情很是緊張。她擔心家裡沒有老師上課示範使用的教具,回家後不知道怎麼教導小宇,又不好意思開口詢問。好幾次從雅文基金會回家後,奶奶獨自一人跑遍住家附近的文具店,甚至到外縣市,為的就是找和老師相同的教具,這麼一找,有時深夜11點才回到家,讓家人相當擔心。
家人勸奶奶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奶奶才鼓起勇氣問老師哪裡買得到教具。老師聽了,一方面重新替奶奶加強應用教學的觀念,上課時跟奶奶討論回到家中怎麼運用家裡就有的物品繼續教導小宇,還到小宇家中實地向奶奶示範生活情境教學;另方面,要是課程教到居家生活較少見的物品或情境,老師還會搜尋網路圖片,列印出來讓奶奶帶回家繼續教小宇。
除了居家環境,老師也鼓勵奶奶利用不同環境和小宇說話互動,奶奶的認真程度不在話下,即使肩上揹著孫女,依然不辭辛勞帶小宇出門,公園裡的遊樂設施、小動物、植物和天氣都成了教學主題。
奶奶不怕旁人眼光,不斷跟小宇說話,不知情的街坊鄰居見狀,一度勸奶奶讓自己和孩子休息。奶奶不願錯過任何可以讓小宇進步的機會,她告訴自己:「小宇需要人教,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奶奶不受旁人的影響,堅持帶小宇到公園及更多不同場所幫小宇學會更多語言,更加認識這個世界。
盼小樹苗長成一棵大樹
最近小宇也開始學手語,星期一到五小宇從幼兒園下課回家後,由奶奶教小宇口語,週六日則由父母教小宇手語。看著小宇一天天長大,奶奶只期望小宇不要學壞,長大後靠自己的能力工作,孝順爸爸媽媽。
本文出自雅文聽語期刊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