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4
很久以前,就想記錄這段心情往事,但是研究進修、工作忙碌,以及家父、兄長先後過世的一連串變故,忙得我分身乏術,而且最主要的是深怕自己又憶起這段心路歷程,但是,最後還是決定把它記錄下來,提供給有相同遭遇的家長,共同分享這一段育兒心聲和心路歷程,證明聽損的小孩,也能像一般小孩一樣快樂地學音樂。
時間過的好快,兒子打擊樂課程已邁入先修班第5期了,回憶當時他參加朱宗慶打擊樂音樂班時,還是個唸幼稚園中班的害羞小男生,當時年幼的他可能不知道爸媽為何要替他選擇音樂學習之路,那全是因為他的「聽損」的緣故,也就是一般人所言的「聽障」。
4年前,當幼稚園老師為避免引起家長的不高興,用很婉轉語氣告知我和外子,我們的兒子有學習障礙,希望我們帶他去醫院檢查出真正原因。在幼稚園裡,兒子習慣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不喜與人溝通與互動;上課時,也是看著同學的動作而照著仿作,最常用「點頭」和「搖頭」來回答問題,最好的狀況是回答一到三個字。
聽到這些事,做媽媽的我,難過得強忍淚水,繼續聽完老師的話,或許,老師體會到做家長的心情吧!她總是用很不捨得的語氣來跟我們說明這一切,畢竟,誰都不願意聽到別人批評自己小孩智商有問題或發展遲緩之類的言詞。
帶著兒子去掛號大醫院的心智科、發展遲緩科、耳鼻喉科,並且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心急如焚的我和外子忘記了身體的疲憊,同時還得忍受檢查過程中,一些沒有愛心、同理心之醫護人員的不當言詞,例如:「你們做家長的是怎麼教小孩?教到小孩什麼都不會,是不是都忙自己的事?…」,小孩的病因尚未確定,就宣判小孩的智商有問題,這更令我們難過與心寒。然而上帝總是會看顧他的羔羊,很幸運地,我們經由介紹,遇到一位有愛心、有耐心的醫生,最後確定兒子是因輕度聽損-高頻音聽不到,而造成學習礙障,簡而言之,就是兒子聽不到幾個高頻音,醫生很疑惑地問我們怎麼會發現?一般而言,像兒子的這種情形,是很不容易發現的,因為老一輩的常會說這是「大隻雞慢啼」。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很感激幼稚園老師的細心觀察和委婉告知,提醒我們即早發現問題並解決之,這件事讓我學習到用心觀察的重要性,因著老師的細心,可能就此改變了我兒子一生的學習模式。熱心的吳醫師,在我兒子初診當天立即為我們撥電話介紹至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安排矯正課程。這讓我們感受到人間處處有溫情,當上帝關了你的一扇窗,會同時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遇到挫折而心情跌入谷底時,不要怕!就是要勇敢面對它,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怎麼走,且要堅信一定會有路可走,但要靠自己開創,當然偶而會遇到貴人指引或好友相助,只要是光明的、正面的,不要抗拒它,不妨試試,或許問題就迎刃而解,或許也為自己開創另一個新的生命契機。
在兒子被發現聽損以前,其早已自行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模式,週遭的聲音,對他而言,是沒意義的音符,他習慣封閉於自己的想法,不善於與人互動。為了讓兒子改變學習模式,讓他建立用耳朵聽的習慣,這樣簡單的事,大概是我們正常人較難以想像的,所以,我和外子選擇讓他學習打擊樂,藉由活潑的教學方式,及老師專業的啟發與引導,讓他改變進而能以「多聽」的方式來學習,而非只有倚賴視覺。另一方面,有一個聽損的兒子,要做好心裡建設的首先是父母,因為只有父母接受事實,才能陪著小孩去面對這樣的缺陷,以及設法改變現況,所以,我們總是告訴他,戴助聽器就像爸媽戴眼鏡一樣,是讓自己聽得更清楚。
當然,事情總不會那麼順利,再乖的小孩也不會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剛開始時,兒子總是哭著要我陪著進去,那時,我就像享有特權一樣,是唯一進去全程陪著兒子上課的家長,也由於這層特權,讓我見識到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以及老師誘發式地引導、激發小朋友的學習興致,這和我們那個填鴨式教學年代,迥然不同,這或許是現在小朋友學習路途的另一種幸福,連我都不禁喜歡上打擊樂。之前,朋友不斷好意地規勸,若讓小孩學音樂,應學習正統的鋼琴等樂器較合宜,但經過自己親身體會,覺得音樂是帶給人快樂的,是藉由音樂來反映出心情或抒發情緒,所以,凡事只要是快樂地學習,又何必拘泥於既定常規與世俗定義呢?就像在e世代裏,創新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我們總是拘泥在舊式的學習框架裡,又怎麼能引導小孩創新呢?在兒子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與老師適當地溝通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小孩有特殊狀況時),因為兒子聽得不是很完整(高頻音聽不到),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來確定他學到了多少?遺漏了些什麼?能為他補充什麼?最後,我體會到兒子缺少的是自信心,而自信心除了外在的鼓勵外,更須讓他自我建立自信心,此時,「勤能補拙」真的很有效用,熟練後自然而然會因為有成果而有產生自信心,慢慢地,連新的樂曲也能欣然學習,進而累積興趣,興趣刺激學習慾望,正面的良性循環,能讓學習之路更長長久久。另外,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多次的瓶頸,當然我兒子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