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7
面對孩子被判定聽力損失,又診斷出亞斯伯格症候群,陸可俞的媽媽展現無比的堅強毅力和決心,她辭去工作教導孩子,甚至帶孩子暫別台灣,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看見孩子盡情展現天賦才華。
說話學得慢、班上狀況外,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可俞直到2歲3個月才開口說第一個字:「ㄇㄚ」,等到可俞3歲讀幼兒園時,老師反映他在班上經常狀況外。後來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聽力,才發現可俞的雙耳都有輕度聽損。
一知道可俞有聽損,媽媽焦急地在網路上搜尋有關聽損的早療和醫療機構,帶孩子到各大醫院檢查聽力反覆求證。在接觸雅文基金會後,才正式面對孩子的聽損,展開聽覺口語教學法的訓練。
辭去工作,一心為孩子找到有希望的路
可俞媽媽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雅文基金會聽力師不厭其煩地解釋助聽器對聽損兒學習的關鍵性,老師則是用很靈活的方法來引導可俞,像是可俞的抽象聯想理解能力較弱,老師就安排可俞製作發糕,讓他親自搓揉麵團、親眼目睹麵團蒸過膨脹發起來的樣子,可俞實際體驗後便能夠理解。」在兩位老師相輔相成的專業協助下,可俞不但發音正確,認知理解能力也有明顯進展。
可俞媽媽一肩扛起訓練孩子聽語溝通的工作,她甚至辭去工作,專心教導可俞。雖然他人一度對可俞配戴助聽器及聽語訓練表示不同意見,但可俞媽媽清楚聽見可俞的發音一天比一天清晰、表達能力一天比一天還要好,堅持每周帶可俞到雅文基金會上課,可俞的聽語溝通能力愈發進步。終於在可俞7歲時,他說話不再斷斷續續,能用長句子明確表達他的意思。
陸可俞媽媽回到台灣後,積極分享對孩子教育的心得
固著行為,原來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所致
可俞媽媽表示,可俞從小在公園玩時就是一位獨行俠,不會主動跟別的小孩互動或玩耍,時常重複畫著無師自通像義大利麵似的、密密麻麻的高速公路。媽媽回憶可俞小時候在團體裡的情況:「他沒有辦法跟同儕正常對話,他總是緊張兮兮、焦慮不安,喃喃自語像鸚鵡一樣複製老師講的話,他也不喜歡眼神交流,動作反應異常得慢,無法立即變通轉換。這孩子的言行舉止像一部機器人,就像他的建築畫作既單純又複雜。」經醫師診斷後,確診可俞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繪畫讓可俞的世界變得不一樣
然而,可俞的繪畫天分,帶著他和媽媽展開一趟不可思議的歐洲行。可俞媽媽不願再讓孩子繼續面臨小學時的遭遇:「小學六年下來,他唸得遍體麟傷,在班上飽受誤會和孤立」。於是在可俞小學畢業那年,媽媽毅然決然跟銀行貸款帶著可俞到英國倫敦學繪畫。
一幅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畫作,讓可俞獲得英國皇家繪畫學校(Royal Drawing School)的獎學金,開啟為期半年的世界建築巡禮寫生,可俞在一幢幢的大型教堂、清真寺、博物館、皇宮間穿梭,他不須打底稿,徒手就能劃出精細的線條。可俞現場繪畫時,每每吸引許多路人的讚嘆,在他畫土耳其著名的藍色清真寺時,還有當地記者來採訪他。
開畫展,讓孩子的天賦被看見
在歐洲那段期間,可俞累積許多建築繪畫作品,回到台灣後,可俞進入國中就讀,與多數學生一樣忙著唸書,但他仍沒放棄對繪畫的熱愛。在他筆下的國父紀念館、國家兩廳院,雖然只有線條,仍難掩氣勢磅礡。媽媽集結可俞的繪畫作品,在各界熱心人士幫助下,替可俞辦理建築繪畫個展,讓更多人在課業成績之外,看見可俞的繪畫天賦。
畫展開幕當天,可俞親自向來參觀的客人介紹畫作,開心聊著每一幅畫的建築物名稱,及創作當天的情景。可俞說:「我常常是想到就畫,比起背一些生硬的知識,我更喜歡創作。」可俞將來希望運用繪畫天分,以及對建築的細微觀察力,往繪畫或建築的領域發展。
陸可俞14歲就開個人建築畫展
可俞媽媽14年來的心得分享
一路陪伴可俞從一字一句學習說話,到協助可俞盡情發揮繪畫天賦,可俞媽媽為孩子盡心盡力,她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濃縮整理成12項教養孩子及協助孩子適應學校的要點,分享給聽損兒家長。
1. 大量閱讀新知不斷的充實自己,才能具體協助自己孩子的特殊需求。
2. 戶外刺激比課本更實際更迫切,因為更能讓孩子直接體驗真實世界。
3. 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因為學校的腳步太快,大多是考試教學。
4. 申請啟聰的聽障生巡迴輔導老師入校服務。
5. 務必給孩子充分的心理建設。
6. 事先跟每一位老師溝通配戴FM系統上課的必要性。
7. 孩子的座位很關鍵。
8. 同儕力量大,有機會入班當愛心媽媽很能拉近孩子與同學之間的距離。
9. 英文聽力考試可以在校申請報讀,而不是透過CD播放。
10. 要堅持做對孩子有益的事,即使要厚著臉皮也要跨越心裡那道牆。
11. 千萬不要迷失在分數教育當中。
12. 找出孩子的優勢和亮點放大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