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6
在研習一開始,本會聽覺口語師王琳(以下簡稱講師)邀請學員們談談對「聽力障礙」的第一印象,學員們分享「在菜市場看過賣蔥油餅的夫婦,只會使用手語跟別人溝通」、「國中時同學是聽障,會故意逗弄他人,講話很不清楚,社交能力很差,大家都不喜歡」。在分享中自然再現「聽損者在社會中的刻板印象」。接著,講師播放多媒體影片,讓與會學員們了解,原來早期配戴輔具並接受有效聽覺訓練,先天性聽力損失兒童的聽語能力,有機會可以與聽力正常兒童相當。
接著,講師說明影響聽損兒童聽語程度的因子,包括:聽損程度及病史、使用輔具的初始年齡、全天使用輔具時間長度、輔具效益、聽能訓練確實度、其他發展史、教師與家長期待、社會支持度、自我認同等。講師逐一說明聽損程度及聽力圖判別的方式,以及介紹聽損者使用的聽覺輔具。幫助與會學員理解聽損生的聽語能力無法使用單一因子推估,也並非所有聽損生都必須仰賴手語溝通。聽力損失若沒有獲得完整的教育支持,可能影響社交、溝通能力,也限縮就業選項。
但是學員們大多直觀的認為:既然經過聽語訓練的聽損兒童的口語表達能力已與聽常兒童相當,那麼在團體學習上也不成問題。講師便透過輕度聽損體驗活動,帶領學員們用手指堵住耳道,在模擬的吵雜環境噪音下聆聽相近的語詞(如:蔥餅、鬆餅),來了解聽損生在校學習的處境。學員們紛紛表示雖然還是能夠聽得懂講師講的字詞,但相對而言需要非常努力地傾聽,若是講師戴上口罩則更容易聽錯──這即是聽損生說不出口的遭遇。
在感受到聽損生在校學習的不易之後,講師便進一步點出噪音、迴響及距離是三大不利聽損生學習的難關。但是卻可以透過遠端麥克風/FM系統來降低它們的影響。在ICF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中,身體功能和結構的缺損已不再是判斷健康的唯一要素,評估準則還應包含個體在進行社會活動被剝奪的程度及參與深度。因此調整支持性的環境更是提升參與深度的關鍵。聽到「無障礙環境」一般人比較容易想到的是無障礙廁所、無障礙斜坡等。在學校,輪椅使用者需要使用輪椅及無障礙斜坡、電梯方可自由的移動,那麼聽力損失者則需要使用聽覺輔具及遠端麥克風/FM系統,在校的學習權益才不會被剝奪。
最後,講師分享雅文基金會團隊推出的「小一新鮮人好緊張!該怎麼跟大家介紹我的不一樣呢? 」校園宣導影片、「紅盒子裡的秘密」繪本動畫以及「聽損生校園宣導寶典」,清楚整理幼兒園至國小高年級可運用的宣導素材,幫助學員們能夠快速、簡便的掌握班級聽力保健及聽損校園宣導活動。
圖1 教師可利用「小一新鮮人好緊張!該怎麼跟大家介紹我的不一樣呢? 」校園宣導影片進行聽力保健/聽損友善校園宣導
圖2 雅文基金會研發「聽損生校園宣導寶典」整理幼兒園至國小高年級可運用的宣導素材
活動尾聲,學員們紛紛回饋本次研習收穫滿滿,有學員反應聽損體驗活動是印象最為深刻的部分:「在體驗活動時能體會出聽損兒的日常聽到的感覺是這麼辛苦,未來會給予更多的協助!」也有學員發表感想:「希望未來能推廣這類型的研習,或許有些幼兒也有聽力損失,只是比較輕微而沒有被家長及老師發現,若家長及老師們能提高敏感度,可以幫助到更多幼兒被及早發現聽損及治療」、「以線上方式舉辦的研習能解決地域問題,才能順利參與這麼有質量的課程,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再參與線上課程」
歡迎有興趣的教師,可持續關注本會教師研習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