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
(全文刊登於 NO.45雅文聽語期刊 一次看懂聽能管理)
2023年開始,在傳善獎的支持下,雅文為了讓各界重視並落實遲發性聽損兒的早期發現,展開為期三年的學齡前聽力篩檢推廣計畫。
「…篩檢過程中,有發現偶有一兩個孩子,會持續都沒沒做出反應,這時候部分公衛護理師會一直問『有聽到聲音嗎?』 … 」
「那施測者知道孩子是聽到這句話才舉手,還是測試聲嗎?又或者單純覺得老師看我了,我得舉手?…一線施測時我們還能怎麼引導孩子?」
會議室裡,聽力師、社工師及研究員正在分享走訪各縣市政府看到的學齡前聽力篩檢實行現況,在整個學齡前聽力篩檢推廣計畫中,建構聽力篩檢流程與標準及推動公衛人員教育培訓,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究竟現行的臨床實況為何?實際走訪各縣市後有哪些收穫?目前推廣計畫已經有哪些進展?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一起了解為什麼學齡前聽力篩檢對孩子們這麼重要!
Q1:台灣在 2012 年全面落實新生兒聽力篩檢,讓孩子可以在72 小時內接受篩檢,並及早發現聽損,那麼為什麼還要推動學齡前聽力篩檢呢?
A:雖然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們新生兒聽力篩檢落實度(篩檢率)位列全球前茅,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不時有大齡孩童發現聽損,前往機構或醫療院所尋求協助?這一切都與微聽損、遲發性或漸進式聽力受損有關。
Q2:什麼是微聽損、遲發性及漸進式聽力受損?跟我們出生時能發現的聽損差別在哪裡?
A:由於結構或基因等因素,部分孩子是隨年紀長大,才發生聽力受損,又或者年幼時受損程度極輕,勘勘通過篩檢成為了漏網之魚,而年長會能理解篩檢過程後,能明確透過行為反應被找出來,又或是隨年紀逐步變差;因此上述成因都難在新生兒時期被發現,而合適的學篩機制,就會是一個很有效的二層防護網,幫我們替孩子設立第二道防線,有效提高聽力問題的早期發現率。
Q3:從數據上來看,現在台灣學篩施行的現況是怎麼樣的呢?
A:根據WHO 統計,學篩平均的未通過率約為13‰,而現今臺灣各縣市的未通過率除與上述數字有差異外,彼此間也不盡相同,甚至部分縣市因各種因素而未有每年數據;換言之,若以內政部戶政司的人口數據,搭配平均未通過率來推估,現今我們可能尙有數千名潛在聽損孩童未被及時發現。
Q4:撇除數據,實際走訪各縣市訪視學篩的執行狀況後,還有什麼收穫嗎?
A:走訪一線後我們發現,由於經費、疫情或人員流動或交接等因素影響,部分縣市僅有「個人經驗傳承」,已多年未進行統一培訓,造成行政區間對於篩檢流程、準則有落差,更別提個人習慣因素下,演變出不同的篩檢方法,而除去同一縣市有上述問題外,不同縣市間也存有差異,而這些潛在的因素都影響著我們學前聽力篩檢的落實度。
Q5:我們可以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A:透過一線走訪後,我們將現有的問題重新拆解與分析,希望同時透過公部門、早療專業人員及社會大眾,三方面多管齊下來完善整個學前聽力篩檢制度;在公部門方面要能推動學篩納入國家兒童健康政策,並同時促使標準化、精準化的學前聽力篩檢流程,讓目前無施行學前篩檢的縣市重啟篩檢,讓未能有標準培訓的縣市,重新定期開設培訓課程;早療專業人員方面,則藉由一系列的課程,讓一線專業人員擴增相關知能,並建構合格的聽語人力資源及網絡,同時又可獲得持續進修之渠道;在社會大眾方面,則透過聽力篩檢未通過的衛教單發行,讓相關早療意識能被有效宣導。當然在提案成功後,我們現在也已廣邀包含公部門在內的各領域專家組成委員會,一同為這個目標努力。
Q6:目前雅文在學齡前聽力篩檢推廣計畫已經有哪些進展?
A:目前已經有基隆、高雄、宜蘭、南投及台南等縣市政府,願意敞開大門,與我們一同進行程度不等的合作。嘗試藉由早療、幼保等一線專業人員,以及公衛護師等一線實際執行聽力篩檢之人員的培訓,來將學齡前聽力篩檢結構化。
2024 年,已完成四場公衛人員培訓,並預定舉辦八場以上的聽語知能研習課程。期許能有更多的縣市政府重視此議題,一同加入計畫之中,並在未來能有機會將學齡前聽力篩檢正式納入國家政策,讓學齡前聽力篩檢能如同新生兒聽力篩檢一般被落實,讓台灣的孩子能有完整的第二道聽力防護網,使得聽力健康問題更容易被發現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