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文/宣導教育部 照片/鄭至廷提供
「我還記得開刀植入電子耳之後,開頻那天,聽到聽力師的聲音,感覺完全不一樣。」鄭至廷患有先天性聽損,4歲時開始在雅文基金會宜蘭中心進行療育,如今就讀台藝大書畫系四年級的他,與我們分享他18歲決定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歷程,以及聽損對他成長過程中的影響。
重感冒引發左耳聽力驟降
國三那年,一場重感冒引發了前庭導水管擴大症,伴隨暈眩、想吐的症狀,左耳聽力急速惡化,助聽器的幫助已明顯不足,手術成為一個可供選擇的答案,「當時是我自己決定要開刀。電子耳的效能比助聽器更好,聽得更清楚更大聲,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開刀很值得,看待聽損的心態也有轉變。」
鄭至廷說,「小時候常常會想,為什麼我有聽損?」看著同學能隨時戴耳機聽音樂,而自己卻一定要透過音響喇叭,限制了聽音樂的時間與空間,強烈的自卑感攫住了他,「有時候我心裡會覺得對方應該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我就選擇不講。」他也一直擔心著,會因為自己的聽損,遇到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不過很幸運地,朋友們都能同理他的聽損,他逐漸發現恐懼是在自己心底被餵養大的,與其抱怨,不如順著當下去做改變。
將恐懼的想像化為創作能量
國小時,鄭至廷開始在畫室學畫,不只畫出興趣也獲得佳績,大學因而選擇書畫系就讀,被問到聽損對於創作的影響,他笑說他的聽損跟其他障礙別相比不算什麼,創作能量應該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卻看到了磅礡宇宙,「科幻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題材,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所以我透過創作展現出我所想像的世界。」
正忙於畢業製作的他,需要與不同的廠商聯繫溝通,他坦白說,還是會有聽不清楚的時候,尤其是吵雜環境裡的電話溝通,需要請對方講慢一點、移動到安靜的環境。
隨著科技的進步,聽音樂早已不再是鄭至廷的困擾,與陌生人溝通才是成長路上的一大心魔,「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對鄭至廷來說,不論是在口說發音上精益求精,還是將對恐懼的想像化為創作能量,從自己做得到的事開始努力,就是他面對聽損的方式。
(全文刊登於NO.40雅文聽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