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聽起來氣喘吁吁,小于和阿姨美蓮住在花蓮縣富里鄉一個山間村子,手機訊號時有時無,對外通訊多仰賴家用電話,每棟矮房間隔足夠距離讓孩子奔跑嬉戲,美蓮本來在戶外整理環境,聽到家裡電話鈴聲響起,急忙趕回家接聽電話。她是小于學習說話最重要的教導者,也是教養小于長大的推手。
孩子,媽媽不在了,你還有阿姨
美蓮是小于媽媽的姊姊,小于即將出生前,美蓮便到北部和妹妹同住,準備幫助妹妹產後做月子,也照顧新生兒。孰料,小于的媽媽在生下小于後,不幸過世。小于的爸爸長期在桃園從事不固定的勞務工作,為了賺取生活費,無法全天候照顧剛出生的孩子。因此,照顧小于的責任就由美蓮承擔,小于於是跟著阿姨回到花蓮,和外公、外婆同住,並由阿姨一手帶大。
小于的生活大小事幾乎都由美蓮打理,小于的個性和想法,美蓮再清楚不過,一個動作或一個簡短的詞,美蓮就知道小于需要什麼。但也因為小于平時和家人的溝通都沒有問題,美蓮也沒有意識到小于說話「臭乳呆」是需要檢查和教育介入的,家人還以為過一陣子小于講話自然就會變得清晰了。
繞了一大圈,才知有聽力損失
家人原本一直抱著有一天自然會變好的想法,直到幼兒園老師發現小于說話聲音跟其他孩子比起來相當不清楚,才建議美蓮帶小于到醫院就診。然而,當地的小型醫院沒有聽力檢查儀器,無法知道小于其實有聽力損失,結果小于被評估需要接受語言治療。經由幼兒園老師向花蓮兒童發展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中心通報,早療機構每個禮拜都派語言治療師到小于家中,替小于矯正構音。
然而,即使不斷練習,小于說話清晰度的改善效果有限。碰巧當地一位修女建議美蓮應該盡快帶小于到大醫院做檢查,小于才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完整的聽力檢測與評估,這才知道原來小于一耳是中重度聽損,另一耳是輕度聽損,才使得說話聲音不清晰。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小于在學校這類吵雜的團體情境裡容易分心,因為小于其實聽不清楚老師的指令。
與雅文基金會相遇
醫院轉介小于到雅文基金會宜蘭中心,希望藉由聽覺口語訓練幫助小于聽得好、說得好。但學習聽和說的前提是孩子須配戴合適的聽覺輔具,小于家仰賴小于爸爸不定期提供有限的生活費,加上外婆種植蔬菜與在當地做些簡單工作賺取些微收入,家中經濟狀況無法幫小于添購一對要價5~10萬元的助聽器。
雅文基金會社工得知後,連結地方政府資源,協助小于申請到全新的助聽器。但寒暑假期間須歸還助聽器,送回廠商保養,這段空窗期就由雅文基金會出借助聽器給小于使用。
小于穩定配戴助聽器後,便和阿姨一起接受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教學課程。每到要替小于上課的日子,雅文基金會宜蘭中心的聽覺口語師就揹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裡頭裝著當天上課要用的各種教具,從宜蘭前往花蓮當地社福單位出借的空間,替小于和阿姨上課。
在阿姨的愛裡進步、成長
美蓮相當認真學習,下課後活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教學技巧,生活中看得到、想得到的各種東西都成了美蓮教導小于的題材。即使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孩子需要的愛和教育,美蓮一點都沒有吝嗇,全心全意地陪伴小于成長,「戴上助聽器之後他聽得更清楚了,跟其他孩子沒有什麼不同,我不會因為他有聽損就給他優待,我就是按照老師教的一直教他,他說得不夠清楚,我就帶他多重複幾次,不只小于有進步,我自己也成長很多」。
小于升上小學前,說話清晰度已有明顯改善,因為配戴助聽器,在一群同學之中聽聲音也不像以前聽得很吃力,可以更專心融入團體活動。小于現在已經小學三年級了,阿姨內心對小于的期許,和許多聽損兒的親生父母一樣,希望孩子無懼他人眼光,「我們不怕別人笑,如果有人問你耳朵上的是什麼,就挺起胸膛跟他說『這個是助聽器,可以讓我聽得更清楚!』」。期望小于替自己代言,走出自己的路,這份心意,是代替過世媽媽的阿姨想要給小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