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
雅文基金會南區中心舉辦一系列學齡低年級兒童的社交互動課程,於10/15和10/29進行第三、四堂課程,主題分別是「情緒彩繪」、「遊戲大考驗」,藉由遊戲過程讓孩子學習辨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從中了解同理、表達感受、練習溝通協調能力,並培養挫折忍受度。
情緒到底是什麼? 表情、動作都是我
孩子們對於各種情緒卡感到好奇,有些孩子則顯得陌生,老師讓孩子們自在探索,從卡片中選取出自己的感覺,有的孩子選了一堆卡片,似乎有許多心情想分享;有些則不知如何反應,而被動地觀看。到了分享時間,孩子因為不熟悉部分的情緒字眼,像是氣餒、喜悅…等,需要老師輔助和提示,學習將情緒詞彙說出來、將自己的情緒感受說清楚。老師並藉機細分情緒的差異,譬如「幸福」與「興奮」的不同,反映情緒的豐富與多元,就像有的孩子同時具有多種正負向感覺,其他人則選了唯一的感受。
接著老師運用情緒繪本,引導孩子們思考,生動活潑的主角與情緒怪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充滿想像力的發揮空間,讓大家自然地熱鬧起來。隨著每種情緒色彩變化,孩子們踴躍地發想,共同匯聚了每種情緒的特質。從燦爛的金黃色開始,像餅乾、又像星星或陽光,很想分享的心情就是「開心」;滴滴答答的藍色,小朋友則說像下雨,只想一個人坐在海底的空瓶中,感覺好難過;生氣的經驗也最能引起團體的共鳴;還有想躲起來的渺小黑色,象徵著害怕;平靜的綠色、心愛的粉紅色等等,孩子們雖然無法說出精準具體的詞彙,但在共同激盪聯想的過程中,也更加貼近什麼是情緒了呢!
最後體驗活動,老師請孩子們回歸自我與自然,從全身舞動中,探尋熟悉情緒的感官與動作體驗,並觀看他人的肢體詮釋,讓自己也開啟新的嘗試。要展現自我的動作,對於羞怯的孩子是較為困難的,但也可看到大多數孩子在高興時的肢體表達,自主地靠近與玩鬧在一起,更使的彼此關係更親近。老師適時地點出每個孩子表達情緒方式的不同與變化,也再次強化了尊重、接納彼此的重要概念。
分組遊戲要溝通 團體遊戲要爭鋒
第四次課程以複習情緒主題作為開場,與前次不同且讓人驚豔的是,孩子們藉由畫圖透露出的內在能力與世界,遠比口語描述還來得細膩豐富。
緊接著進入遊戲時間,孩子們首先進行兩人小組遊戲,孩子們合作搭建積木,彼此自由練習溝通協調。老師發現孩子們在分組時,就出現許多互動小狀況,最常見的是孩子堅持與特定對象同組,當下老師協助孩子看到不同選擇的可能性,孩子才漸進地放下執著與焦慮。遊戲開始前也考驗著許多孩子的耐性,衝動的孩子不斷地搶著跑出來,看到積木就不管同伴與規則,在老師清楚堅定的要求下,大家終於能了解並共同遵守遊戲的規則。遊戲中可以觀察到同伴間的溝通方式,譬如有孩子太過擔心積木被破壞,所以都不讓伙伴幫忙,變成各拼各的;有的則缺乏自信而表示不要幫忙;也有一組看似合作融洽,最後才分享覺得困難,但不知如何跟伙伴或老師求助。雖然共同達成目標的過程挑戰重重,但孩子們勇於面對困難、投入活動、學習改變方法,並大方分享,仍然值得肯定!
課程尾聲是團體遊戲──大風吹,遊戲進行時有許多孩子想要當鬼,使遊戲無法公平進行。老師提示孩子們先合宜地口語溝通,再來則要考量遊戲的輪流與公平性,更進一步引導孩子們思考猜拳等問題解決方法,孩子間才又和樂融融地投入遊戲。在歡樂不捨的氣氛下,大家贏得美好的回憶,也增進了適當表達情緒,及與同儕合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