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第四堂社交互動課程,分為兒童團體及家長團體進行。兒童團體課程主題為「從遊戲中學習」,由於距離上次上課隔了一段時間,孩子剛進教室時,變得有點害羞與陌生,老師向每位成員問候,關心近況及遊戲開場,沒過多久孩子們又重新熱絡起來。課堂目標是讓孩子們一起玩團體遊戲,不僅能認識與練習配合遊戲規則,增加和同儕互動的經驗與技巧,也能讓自己在趣味的氛圍中,提升挫折忍受度與擴展自我彈性,在遇到困難時強化因應問題的技能。
第一階段的團體暖身遊戲「釘子釘個」,請孩子將食指放在老師掌心下,歌聲結束後快速地將手抽離,來不及抽回手指的孩子就會被老師抓住!一開始孩子來不及反應,慢慢地進入狀況後就能快速反應,最後孩子玩得起勁,知道被抓到後就能當關主,所以會刻意放慢抽回手指的速度讓老師可以抓到他呢!接續兩人一組相互關注與快速切換應變的「眼睛、眼睛、耳朵!」,猜拳贏的一方先開始喊:「眼睛、眼睛、耳朵!」,喊完將雙手移位至另一感官部位,對方轉移的感官部位如果和前者一樣就輸了。
老師相信孩子都很快就學會,沒想到最後的關鍵都沒有真正的理解而反應不過來,變成模仿的遊戲,老師遂轉為團體多對一的進行,以澄清、熟悉遊戲的規則。緊接著是團體自主決定的遊戲「蓋房子」,團體以帳篷為主體,再加以裝飾與延伸扮家家酒的互動,觀察小朋友們的自主互動內容,一開始都非常興奮地跑進房子內,感受躲回媽媽肚子般被保護的感受與遭受暴風雨等等外在迫害的危險不安、搖搖欲墜。只有一位至兩位小朋友不知如何擠進去,或在外流連、獨自遊戲,團體動力分明立見。
下半場的活動則從「大風吹」開始,大部分的孩子已有遊戲經驗,但剛開始仍有些膽怯,大家從具體的外在特徵開始喊題目,有些孩子則刻意想當鬼而不想移動,後來加入當鬼的趣味懲罰,提升競賽的刺激性與明確的遊戲目標。最後的遊戲是小組搶球,是最為競爭的勝負遊戲,孩子們大部分都能主動且積極參與,在遊戲過程中,強化孩子等待輪替、不屈不撓等等能力,並建立挫折忍受度及面對勝負的態度。老師觀察孩子的反應,有的孩子在他人碰到球時就停止追逐,有的孩子則看對方沒反應,自己也不敢妄動,老師鼓勵孩子們努力到最後,雖然他人搶先一步,但仍有轉機的時刻,當孩子成功搶到球時,開心的表情在臉上綻放,每一次都是小小的自信在累積著。延續動態遊戲,加碼「躲避球」,鼓勵孩子放開自我,能在跑跳閃躲中抒發攻擊的能量,對於較為害羞、缺乏自信、過度禮貌或拘謹的孩子,可以放心地丟球、好好感受到盡興遊戲的樂趣,正是平衡自我特質的絕佳設計!
家長團體課程「幫助孩子看見自己和他人」
另一邊家長團體課程主題為「幫助孩子看見自己和他人」,讓家長可以體認到親子關係對於彼此的影響,理解和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團體,包容和尊重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一開始,藉由觀看精神科鄧惠文醫師的相關影片解析之後,家長們回應及分享自己對於影片理念觀點的理解和問題,同時開啟討論,總結課程中的重點為,大人的示範—三角關係的存在,及讓孩子能夠包容和同理他人並保持適當的反擊。有些家長覺得有些觀點議題不好理解,但也覺得在生活中很重要,尤其當自己在面對人際關係時,會遇到類似自己不敢表達或對方不接受的困擾和挑戰,有時候連自己都覺得難以應對。透過課程的引導,鼓勵家長們重新思考,探索自己的經驗和困境,就能知道他人與我之間的區辨和相處,對於自己和孩子影響甚鉅。
課程最後的回饋時間,除了肯定和鼓勵家長們對於自己和孩子們在教養路上的堅持前行,也回應了家長們一些教養上的疑惑,藉由團體對話,讓大家能有討論與互動,感受到彼此支持互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