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社交互動課程來到了第三堂課,分為兒童團體及家長團體進行。
兒童團體課程主題為「情緒在哪兒?」帶領孩子探看內在的感覺,如何感受得到、表達出來,需要增進與自我生活的連結,才能辨識自己與他人的基本情緒,學習命名表達與接受這些如常的變化與波動。
首先以「話畫情緒」活動,帶領孩子們發現藏起來、變形的各種情緒。並透過情緒怪獸繪本認識常見的情緒,例如
:開心、難過、生氣、平靜等等,促進小朋友們對於情緒的感知與想像,進一步整理與描述內在狀態。小朋友們能夠投入共讀的氛圍裡,發問與澄清繪本裡的聯想與疑問,延伸出更多的探索,想像情緒以辨識其帶給自己、週遭人的影響,及自身的經驗與感受。老師請小朋友們創作出來,向成員們介紹想表達的內容或心情,目的是讓小朋友們具象化、正常化情緒與反應。
圖一 講師帶領孩子探索內在感覺
接著是「情緒在哪兒」,在這個活動中,團體學習溫柔的對待、承受與消化感覺,老師藉由娃娃模擬演出人際情境,例如:出遊無奈因天氣而取消、小朋友自己結伴而忽略自己、地震的驚嚇等等,請小朋友們辨識出多重或複雜的情緒類別,並邀請小朋友們一起運用娃娃演出,一同體驗互動中的情緒流動以及如何因應。
圖二 小朋友們運用娃娃扮演體驗互動中的情緒流動及對應技巧
另一邊家長團體課程主題為「培養孩子的自律、自信和挫折忍受度」。邀請家長共同認識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及同時關照自己的回應對於孩子的影響。大部分家長都是父母同來,足見父母對於孩子身心教養的重視和關注。
課程開始,透過簡短、輕鬆地話家常展開。而觀看精神科鄧惠文醫師的相關影片分析後,家長們紛紛熱烈的迴響和分享自己在教養心法上的理解和問題,同時帶起了個別問題的討論分享,大家可以看見他人和照見自己的親子議題可以如何的面對和因應。
接下來,有位家長媽媽提問關於孩子的教養例子—「如何因應孩子上學前的不安焦慮所引生出來的行為狀況?」,這話題掀起了一番討論,有些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回饋自己類似的處境,這些過程可以讓家長之間學習同理不同家庭對於教養態度和觀念的異同,擴展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孩子們的差異性。
最後來到課程的回饋時間,講師肯定和鼓勵家長們對於自己和孩子們在教養路上的努力,提醒家長別忘了關注和安撫自己的情緒需求,讓自己能更有能量和力氣的在育兒路上繼續前行。
圖三 講師帶領家長討論孩子教養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