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第一階段的暖身遊戲,請孩子注意聽指令作移動與集合,團體成員要從自己的家跑到各個成員的家,在鼓聲停止前,來不及安全到家或跑錯家的小孩,就會被老師抓走吃掉!只見孩子們剛開始一楞一楞的,不太能判斷要跑或不跑,也不太知道該跑到哪裡去,因此常會被老師抓到,慢慢地才較進入狀況,會學習詢問與觀望其它成員的反應,感受一起追趕跑跳的刺激。接著,考驗孩子們身體動作反應,老師用大大的瑜珈球教玩躲避球,有些小朋友要快速轉換注意兩端的來球較為困難,另一核心問題則是無法理解要躲球,正和平常的傳接球相反。
在動一動之後,進行「請你幫我」活動,讓兩位成員配對成一組,相互幫忙拿積木與組積木,一位提出請求,另一位夥伴則幫忙拿回所需的積木種類與數量。因為雙向的溝通需要較多的協助,所以速度較為緩慢,也就考驗著團體等待輪流的耐性。不過儘管輪流的時間有限,小朋友們都很認真的說出自己想要的形狀、數量或特殊的積木,夥伴們也顯現出尊重的傾聽,努力地學習點數、找尋到積木而達成任務呢!觀察到孩子們在玩樂中類化的自然互助遊戲,越來越親近了。
圖1 孩子們組隊合作疊積木
第二階段課程主題「猜猜是什麼?」,老師設計摸彩箱,請小朋友伸手摸看看謎題,再出題給團體猜,藉由一問一答、東想西想的醞釀過程,小腦袋瓜就會蹦出正確答案啦!沒想到團體成員年紀雖小,講出口來卻是一本正經的題目,例如:「這是一種動物,會在天上飛的」,聽眾們也很專心的傾聽與思考,不斷地猜測出各種可能的答案,連平常少話的孩子,都能說出意想不到的內容。老師引導出題的孩子,觀察大家的反應可作些回應或提示,有相對適切的回應,雙向的流動就可維持而樂此不疲。另外,協助答題的成員延伸推論與耐心傾聽,才能綜合前後的訊息,作有效的猜測,減少重覆的時間。大孩子們喜愛競爭答題的成就感,小小孩則更愛出題的主導感,是個很棒的體驗!
圖2 孩子們輪流出題猜物品
另一邊家長團體課程主題為「什麼是剛剛好的母親?」,探索和反思日常生活中家長本身是如何照顧孩子的呢?例如:無微不至、適度放手、自由放任、隔代教養,並學習關照和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足,在照顧家人與照顧自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的關係。一開始大家即自然地展開畫匣子,討論著與孩子有關的事,藉此引導大家思考如何是個「剛剛好」的家長。接著,聊到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取得平衡,獲得緩衝喘息的空間,不讓自己過於陷落在疲倦憂鬱的狀態,或許每個人可以調整的程度不一狀況不同,但可以有機會反思和被同理支持,是這個團體課程可以給予的。
最後,持續鼓勵家長們對於自己的肯定和接納,當自己狀態被涵容了,就可以更好好地回應和關注孩子的需求。
圖3 家長們共同討論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