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暖身遊戲中,老師帶來可伸縮的彈性布,讓小朋友把它變大又變小,隨著拉緊與放鬆,孩子也被拉近與彈回,玩著玩著彈性布變成小搖籃,團體把每個孩子都輪放入布中,輕輕抬起與搖晃,彷彿大家都守護著自己呢!接著,請大家把彈性布和紙箱等媒材作結合、覆蓋,教室就成為玩「躲貓貓」的絕佳場地,孩子們幾乎來不及聽到指令,就依著本性躲起來了!
其實,躲藏與被找到這個歷程,除了非常好玩之外,也深具心理上的意義,孩子渴望能自在的展現與表達自己,但又希望能被懂得與找到真實的自己。所以,大部分的孩子會想換地方、挑戰躲在不同的地方,既興奮又緊張會被找到,若有固定不變的孩子,要不就是不懂遊戲的奧妙趣味,要不就是發展出了些狀況。剛學習的孩子,則會不時跑出來現身,需提醒要等到鬼來喔!當然,因為被找到時的一刻實在是太刺激和放鬆,所以團體很快就能熟悉這個百玩不膩的遊戲,進而又演變延伸出其它的玩法,譬如,串連起躲藏處變成曲折的隧道,或找小朋友一起窩在裡邊聊敍,瞬間成為了最有趣的秘密基地。
圖1 講師帶領孩子發表感受
第二段課程,老師設計讓兩組小朋友玩扮家家酒,這是需要些社會經驗與互動技巧的遊戲,但也是學齡前孩子最普遍的互動遊戲之一。老師請小組成員先練習輪流來採買食物,再依自主角色分配,扮演烹煮與共享用餐。只見小朋友皆很大氣的選購,但不知道要付錢或排隊,或者很想要一次把所有東西都買光光。
小組內的互動方式則反映著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與發展成熟度,老師發現有小組成員在啟始後,就自發的扮演爸媽,包辦了一切煮、分、食,讓每個組員都吃得很滿足,還有生活化的擬真對話,譬如:「啊!有蚊子!」、「好燙啊!」等極具想像力的內容,讓扮家家酒趣味橫生,就像真的一家人,也有小朋友較年幼,酷愛餵食與刷牙等工具使用、動作化的模擬體驗,雖然互動性會較少,但也玩得不亦樂乎。只有不願分享、停不下來等狀況需要較多的協助,老師藉由觀察學習等自然的效應來影響、改變孩子的轉換,也藉著分工來聯合孩子的交集,突破拒絕分享的心防,譬如,請孩子幫忙其它人倒茶、煮飯,以增進主動與友善的交流,孩子在愉悅安全的氛圍下,很快的就融入了,這就是遊戲讓人無法抵擋的魅力呀!
圖2 在購物情境中孩子們嘗試扮演不同角色
另一邊家長團體課程主題為—探索自己的內在小孩,邀請家長練習覺察自己的「內在小孩」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當個能夠照顧自己的「父母」,辨識自己的內在小孩,並且好好擁抱他。
課程展開以輕鬆的問答開啟話題,引導家長們從現階段關注孩子的重點是甚麼?來引發討論和回響,家長們普遍對於孩子的情緒調解、人際關係和學習適應等等議題表示在意,透過對話和交流,讓家長們感受自己真實的需求,以及學習如何調整配合現實狀態,貼近到孩子的真正需要。話題持續來到關於親子親密感的建立,有助於孩子鞏固身心安全感和強化社會適應,家長們紛紛分享了屬於自己親子之間的親密動作和儀式,過程充滿了甜蜜溫暖的回應互動,可以發覺團體裡的親子關係大都是親近正向的。
圖3 家長們一同討論自我的內在小孩
最後,團體回饋時間,講師鼓勵和肯定家長們對於自己和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上的盡心盡力,期待親子之間在本次課程當中都有所成長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