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雅文基金會北區中心於6月份為本會中班生與中班生之家長舉辦第六及第七場次之「社交技巧互動課程」。孩子們第六次的課程主題為「心情溫度計」,家長班主題則為「衝突與挫折」;第七次孩子課程主題為「當我們同在一起」,家長班主題則為「同理與關懷」。在這兩場次課程中,老師領著孩子從認識情緒到表達情緒,讓孩子不僅了解情緒的不同面向,更要懂得辨識情緒,及排解情緒帶來的負面感受。另外,也透過玩具分享,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主動加入群體,引導孩子排解情緒、表達自我想法,及練習有效的溝通技巧。
第六場課程開始,老師使用「我的感覺情緒」套書與孩子們討論平時常見的負面情緒,當老師一談論到什麼時候會「害怕」,小凱馬上說:「最害怕下大雨,因為會淹水,車子就泡水壞掉了。」,還有人毫不猶豫的說:「害怕被媽媽罵」、「害怕有鬼」。於是,老師延伸詢問孩子們害怕時,該怎麼做呢?柏柏說:「哭一下,然後找媽媽抱抱就好了。」老師帶大家練習緩和生氣的方法,大家一起跟著老師在地上打坐,大大的深呼吸,吸~吐~吸~吐~,一次、兩次、三次……,把壞心情都吐出去,好心情吸進來。最後,老師也讓孩子們畫出各種情緒臉譜,大家畫得個個表情生動,似乎已經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臉譜上了,除了透過口頭表示自己的情緒,孩子們也能運用繪畫表達出各種情緒喔!
在家長班這一頭,老師先是給家長們看了一部關於與人互動間的衝突與問題的電影,影片中不外乎有不合適的解決紛爭方法,老師透過影片與家長們討論與思考自家孩子經常產生衝突的原因,家長們是否能使用有效的解決策略引導孩子。家長經過幾次的課程後,在這次的課程分享想法時,觀念都較以往來得更專業與正向,已經不再需要老師給予方向及提供建議了,看來家長們也成長了許多。
大家舉手分享自己害怕的經驗
把心情畫下來,各個生動的表情面具出現了!
第七場次課程上課前,教室裡已經有一排各式各樣的玩具,原來今天是要透過玩玩具的過程,觀察孩子們加入他人遊戲時使用的技巧及方式的合適性,再從中引導孩子練習分享與協商。一開始有幾位孩子似乎不太懂如何加入他人遊戲,大多只靜靜的坐在旁邊看,然後再慢慢的動手一起玩玩具,彼此間對話也較少,因此老師改變分組人數與更換成員,最後更增加群體人數,於是孩子們慢慢的對話開始變多了,笑聲此起彼落,孩子們的輪替概念都很不錯,只可惜對於遊戲該由誰先誰後的決定方式,大家似乎不太能夠掌握。於是,老師在最後下課前,與大家練習以常見的「猜拳」方式,來決定遊戲的先後順序。雖然有些孩子還未能記熟猜拳的規則與如何判別輸贏,但是大家都非常的有風度,即使輸了,也能靜靜等候其他人玩玩具,展現出良好的態度。
同時間,家長們則悄悄到觀察室,觀察孩子們彼此玩玩具的互動相處狀況。老師一邊提醒家長,和孩子一起處在團體中時,家長自身的示範與傾聽非常重要,要做到同理孩子與關懷孩子,減少責備,適時使用討論與溝通的模式,作為孩子學習與模仿的對象,才能讓孩子也成為一名懂得為他人著想、能同理他人的人。
該由誰先玩呢?猜猜拳,來決定
最後大家輪流玩玩具,後玩的孩子也能靜靜等候其他人先玩
最後一場社交互動課程,將在7月舉辦,期待孩子們能在最終場課程中,習得與懂得運用更多的社交技巧,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