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3
採訪撰文/宣導教育部
「千千媽媽,您能來學校一趟嗎?千千的電子耳故障了。」,掛上與幼兒園老師的電話,千千媽媽馬上趕到女兒就讀的班級,看見千千因為聽不清楚聲音,一個人坐在教室角落做著自己的事,這一幕讓她心中盡是不捨。
「千千出生以後,每天都有不一樣的擔憂。」千千媽媽說話時語氣平和,但仍顯見她對女兒放不下心。
孩子才出生,焦慮便纏著媽媽不放
千千在家裡排行老二,與哥哥相差六歲。家族雖沒有遺傳病史,但千千媽媽做了許多產前檢查,產後也讓孩子接受各項新生兒檢查。幾項檢查結果都沒有異常,唯獨未通過聽力篩檢。
千千媽媽回憶:「她出生的第二天,婦產科醫生就跟我們說可能是羊水阻塞,要我們十天後再讓寶寶篩檢一次,所以剛開始我還不以為意。結果十天後又沒有通過,那時才真的開始焦慮。」。
等待檢查的期間,千千媽媽急著尋找聽損兒童的相關資訊,讀到孩子可能需要學手語時,她一度想:「我是不是必須辭職,專心帶女兒學手語?」。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她們終於等到做詳細聽力檢查的日子。
「我們抱著孩子做聽檢,聽力師放很大的聲音,她都沒反應,我當下腳就軟了,心裡大概有譜。」。醫師請千千的爸媽隔週再回診看聽力檢查報告,千千媽媽那時還懷抱希望,心想:「會不會是儀器有誤差?」。
即使已有心理準備,醫師一句:「這孩子有聽損。」仍給千千媽媽重重打擊,顧不得人還在診間,就哭了出來。由於千千是聽損程度大於90分貝的極重度聽損,醫師建議他們等孩子一歲後,再考慮人工電子耳,聽力師則熱心介紹他們聯繫雅文基金會。
千千的父母都相當投入孩子的聽語學習
還好,有丈夫當靠山
在雅文基金會舉辦的聽損兒家長基礎課程裡,千千爸媽學到聽覺輔具的重要性,很快地在千千兩個月大時,便配戴助聽器。然而,千千媽媽起初相當懼怕替女兒戴助聽器:「我那時候甚至擔心她是不是也看不到?肢體動作是不是也有問題?心情很恐慌,覺得都是我害了她。」。
還好丈夫一直是她的依靠,千千媽媽說:「千千的爸爸比我堅強多了,剛開始都是他幫千千戴助聽器。」。千千的聽語學習歷程,不只有媽媽的付出,爸爸也相當投入。開始來雅文基金會上課後,同為中學教師的夫妻一定連袂出席,他們甚至先後各自留職停薪一年,共同幫千千奠定聽語基礎。
突破聽語學習的關卡
配戴助聽器時,千千可以聽見50至60分貝的聲音,雅文基金會的老師初期以聽能為主要教學目標,父母依照老師出的功課,每天照表操課教導千千。所以千千1歲時已能聽懂簡單的句子,千千媽媽提到:「你跟她講『請拿老虎和獅子給我』,她可以從一堆玩具裡面,拿出對的動物。」。
為了讓千千聽得更清晰,夫妻倆讓千千在1歲3個月大時植入人工電子耳。植入後,千千媽媽疑惑怎麼沒有明顯進步,詢問雅文的老師,才知道孩子植入人工電子耳並非馬上就會說話,除了得給孩子適應時間,家長也不能鬆懈,必須持續教導孩子。
千千從2歲開始才比較會說話,不過發音還不清晰。千千媽媽回憶:「她會把『哥哥』發成『德德』,ㄅ、ㄨ的音也發不出來。當時除了我,每個人都聽不懂她講什麼。」。千千2到3歲這段期間,雅文的老師以構音為重點教學,媽媽也讓千千接受醫院的語言治療,一年後,千千說話的構音愈來愈清晰。
關卡接踵而來,不放棄就能找到出口
一關過了又一關,做父母的都還沒擔心孩子的心理,沒想到孩子竟先問:「為什麼只有我要戴電子耳?」千千媽媽用一個很可愛的答案回應女兒:「因為妳在寶寶公司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很好,跑第一名來當我們的小孩,結果忘記把耳朵帶過來,所以才要戴電子耳呀。」。現在,再有人問千千耳朵上戴著的東西是什麼,她會大方地說:「這就電子耳啊!」。
千千上學前,又碰上另一道關卡,千千媽媽說:「我們也曾被幼兒園拒收。」。該所幼兒園知道千千是聽損兒,便表達沒有能力接納這樣的孩子。千千媽媽跟雅文基金會老師討論後,才知道許多雅文的聽損兒就讀一般幼兒園,老師也鼓勵媽媽讓千千和聽力正常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增加千千人際互動的經驗和能力。
不用多久,千千媽媽便找到一所願意收聽損兒的幼兒園。該幼兒園雖然也未曾收過聽損生,但千千媽媽在入學前先釋出善意,告訴老師:「只要孩子或輔具有狀況,就通知我們,我們會盡快趕來處理。」,不緊迫盯人要求校方的策略奏效,千千順利入學。老師因逐漸感受到聽覺輔具對千千的功效和重要性,慢慢地也願意使用無線麥克風,幫助千千在團體情境裡,聽得清楚老師的指令。
雖然關卡接連而來,但千千一家都能順利克服難關
有了知識,就不會恐慌
千千媽媽未來的新功課也許是逐漸放手,讓千千學習照顧自己。然而,更多新手聽損兒家長也許正面臨她走過的難關,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父母一定要有健全的知識,了解就不會因為不知道而恐慌,即使有了輔具,也要認真教導孩子,雅文基金會的基礎課程、老師的教學都很重要。有疑問的話,可以跟雅文的老師討論,不要太過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