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幫小朋友檢查聽力、調整助聽器設定、對家長解說聽力報告、跟教學團隊討論某個小朋友的聽力狀況,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張晏銘又過完忙碌的一天。
這位對嬰幼兒聽能管理頗有一套,深受許多家長信賴的聽力師,其實常有眩暈問題,小時候就跑遍各大醫院耳鼻喉科接受聽力檢查,而這段幼年經驗影響他日後成為一名聽力師。
踏上成為聽力師的養成道路
因為疾病的關係,張晏銘也熟知台灣知名的耳鼻喉科醫師,碰巧高中同學的父親正是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推手之一的林鴻清醫師。某次林醫師受邀到兒子班上座談,張晏銘把握機會向林醫師表示對聽力領域有興趣,林醫師便邀他以志工身分參加醫院舉辦的「人工電子耳家族聚會」。平時周遭沒有聽力損失親友,張晏銘在活動中得以認識聽損者,對聽覺輔具和聽能復健的效果也有更真實的感受。
大學如願考上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正式接受成為聽力師的專業訓練。張晏銘在大二時便參與教授的研究計畫,和聽損小朋友共讀繪本,促進聽損小朋友閱讀能力,並間接增進其識字、理解、及口語詞彙能力,累積替聽損小朋友做聽能復健的經驗。
一位聽損小朋友影響他的求職選擇
大四時,張晏銘先後至醫院、聽語復健機構和助聽器公司實習,而促使他決定到機構求職的原因,是他在啟聰學校實習遇到的一名聽損兒,「那個小朋友家裡經濟狀況不好,買不起助聽器,得跟學校借,只有上學才能戴,他很寶貝助聽器,一流汗就會趕快拔下來擦乾,每天放學前把助聽器還給學校時,都依依不捨。他很喜歡聽聲音,就是錯過了語言訓練的黃金時期,真的很可惜……」。
張晏銘知道即便自掏腰包買助聽器給那位小朋友,幫助依然有限,他想為聽損小朋友做更多,減少類似的遺憾發生。擔任警察的父親也叮嚀他,從小受過許多人幫助,有能力時應當回饋社會。於是張晏銘在考取聽力師執照後,選擇加入雅文基金會聽力師團隊,將他的專業能力,發揮在聽損小朋友的聽能管理服務上,幫助聽損小朋友聽得清晰,把握時間學習聽語溝通。
加入嬰幼兒聽能管理專業團隊
雅文基金會專門幫助聽損小朋友建立聽語溝通的能力,聽力師的任務是提供小朋友個別的聽能管理服務,舉凡聽力檢查、輔具驗證或調整、解說聽力報告,及任何和聽力相關的問題諮詢,都屬於聽力師的服務範疇。和醫院或助聽器廠商的聽力師以服務成人居多不同,雅文基金會聽力師的服務對象幾乎都是小朋友,近年因新生兒聽力篩檢實施,更有許多是出生僅數月的小嬰兒。這也是張晏銘剛加入雅文基金會時的第一道考驗──替小嬰兒做聽力檢查。
「大家都說做小嬰兒的聽力檢查很難,我想是難在小嬰兒不像大人可以聽從指令,情緒起伏大,下一秒不知道會不會放聲大哭。」張晏銘習以為常地說著,還好學生時期就有相關經驗,加上聽檢室裡有聽力助理協助,他順利通過考驗。緊接著第二道考驗是熟悉台灣市場上的助聽器品牌,因為聽損小朋友們配戴的助聽器都各不相同,熟悉不同品牌助聽器是提供服務的前提。幸好,張晏銘都一一通過考驗。在雅文基金會服務逾四年,張晏銘已「身經百戰」,服務六百多位聽損小朋友,不怕小朋友失控,讓他感到辛苦的反而是和大人的溝通。
聽損兒家長在剛帶小朋友到雅文基金會時,對孩子未來的聽語復健還毫無頭緒,有的家長難免會焦急、生氣,「碰到有的家長口氣不好,或甚至出言謾罵,都是時不時會發生的事。如何以同理的角度出發,並透過明確的解說及建議來疏緩家長的情緒,是我們一直在持續精進與學習的課題……」
初期除了解說聽檢報告、助聽器選配建議,對於已經租借或購買助聽器的家庭,聽力師也會依據聽檢報告確認是否需要調整助聽器的設定。當小朋友進入後續的聽語學習階段,若有需要確認小朋友的聽力狀況或輔具效益,也會安排替小朋友做詳細的聽力檢查。
工作意義來自受助家庭的轉變
聽力師是經國家考試認證的專業人員,在雅文基金會聽力師更是無私付出的助人工作者,工作現場有辛勞,也有許多欣慰的時刻。張晏銘憶起一對父子:「小朋友才幾個月大,來基金會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後一聽到施測的聲音,他先是睜大眼睛,然後開心地發出『吧吧吧』的聲音,而家長在聽檢室後頭開心地流下淚來,在那一刻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於機構擔任聽力師的意義。」。
如果工作能夠替別人的生命創造更多希望,這份工作就不只是工作。雅文基金會的成員們若有工作成果,那也是受助的聽損小朋友們學會聽語溝通後,所開創的嶄新人生。「雖然我們只是陪他走過前面一小段路,但看到孩子的人生將因為我們而有不同,我想是我做這份工作的最大意義。」張晏銘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