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採訪撰稿/宣導教育部
在TED x NCCU的演講台上,一位大學生向台下觀眾展露她的人工電子耳與助聽器,娓娓道出她的生命故事,比起聚光燈,自信讓這位女孩更加耀眼。從挫折與挑戰中淬煉出的堅毅與韌性,讓她看來較同年齡的女孩更成熟、有智慧,她是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早期的學生之一,廖晏唯。
在女兒身上看見母親助人的影子
晏唯是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學生,她的言談充分展現法律人的樣子,組織分明、有條理,又不失對社會的關懷。就像許多有熱情與理想的大學生,晏唯也渴望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於是她演講,分享成長經驗,讓更多人瞭解聽力損失,背後動機是盼望聽損兒不用再面對她經歷過的挫折與悲傷。晏唯也跟著服務志工隊,到偏遠的地方教小朋友英文,關懷失親的孩子。問晏唯為什麼願意為他人付出,她這麼說:「我想,大概是受到媽媽的影響。」。
晏唯一歲時被診斷出前庭導水管擴大症,有重度聽力損失,隨後便和母親到剛成立不久的雅文基金會接受聽覺口語教學。晏唯的母親原本是一位鋼琴老師,為專注教導晏唯,她辭去工作,此後一頭栽進幫助聽損兒的世界。晏唯升上國中時,母親成立「社團法人新竹縣天使之音協會」,服務新竹、桃園地區的聽損兒、舉辦教師研習。晏唯也替協會創作繪本,幫助學校師生懂得如何與聽損學生互動。
現在自信開朗的晏唯,其實在國中時,有過一段艱難的求學時光,促使她日後決定要讓更多人認識聽力損失,進而幫助聽損兒免於經歷跟她一樣的遭遇。
聽損學生通常需要坐在前排位置才能聽清楚老師講課,這個觀念如今在校園裡已相當普及,但當年晏唯的國中老師卻對她說:「妳不要以為妳是聽障,我就應該要幫妳,讓妳坐前面是對妳的施捨。」。同學也嘲諷:「她是聽障,成績怎麼可能那麼好,她一定是作弊。」,班上學生甚至排擠她、踢她椅子、模仿她聽不清楚的樣子。
不過,晏唯愈挫愈強,在逆境中鍛鍊自己的心智,長大後的她這麼看國中那段經歷:「不要怕失敗或被討厭,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人生本來就是困難的,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複雜、不簡單,才算是活著。」。過去成就了現在與未來,國中的遭遇成為晏唯日後選讀法律系的原因之一,她說:「法律的進展就是思想、人權的進展」,希望有朝一日投入推展人權的工作。
晏唯不被他人的價值觀侷限,積極嘗試各種可能,正如她的演講:「價值觀的枷鎖之所以恐怖,就是它不只存在於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想法,當事人也強化並認同這些說法。如果別人只能看見表象,為什麼我要被他們的框架所困?」。
聽力被剝奪,命運仍由自己主導
前庭導水管擴大症患者的聽力可能會逐漸變差或突然惡化,晏唯就曾經數度聽力下滑,聽損程度加重。為此,她一度患得患失,深怕哪一天聽力突然完全消失。
沒想到,這天真的在晏唯就讀高中一年級時到來。體育課的意外撞擊,讓她的右耳幾乎失去了聽力,治療後聽力沒有起色,加上強烈的眩暈感,晏唯不得不向學校請長假。除了同學來探望,晏唯在家裡什麼事都無法做,她開始思考,聽力下滑使她每件事都必須比別人花更多心力做,此刻除了邁開步伐,沒有其他選擇。於是她忍著眩暈與極不清楚的聲音,回到學校學習。
升上高二的暑假,晏唯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她形容那段期間聽到的聲音:「聽起來幾乎都是沒有意義的聲音」,無論別人說什麼,在她聽來80%的聲音都難以理解。即便如此,晏唯沒有被擊倒,她沒有時間自怨自艾,反而讓自己多方嘗試,她發行校刊、擔任記者採訪「模擬聯合國」活動、和珍‧古德博士對談。上天讓晏唯失去聽力,但命運的主導權始終在她手上。
經驗愈多,生命愈豐富
「失去聽力曾經是我最大的恐懼,但我最大的恐懼已經實現,還有什麼比不斷失去更能讓人學會珍惜?」晏唯報名TED演講,就是想挑戰自己,她未曾想過有可能會失敗,她珍惜生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活得比昨日更精采。
問晏唯遭逢過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她的答案不是失去聽力,也不是國中那段遭遇,竟是因為脾臟開刀,沒能協助大學系上隊伍準備「傑賽普國際模擬法庭辯論賽」。跌倒幾次,晏唯就重新爬起來幾次。失敗或挫折不一定代表自己的能力已到達極限,而是有更加努力的理由。
聽力損失不是晏唯開創豐富人生的阻礙,正如同她演講尾聲所說:「我的生命不存在疆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確實,聽力損失不應是任何人看待自己或看待別人的枷鎖,學習認識並寬容地對待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也會獲得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