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13
雅文基金會中原中心於8月底舉辦了本年度第一場的「社交互動課程」。由兩位治療師帶領親子班揭開序幕,以下將依序報導。
親子團體課程
為讓孩子們適應團體,治療師們於首堂課程先安排了親子活動,讓孩子在家長的陪同下練習適應新的團體。第一個活動先讓大家利用白紙、彩色筆簡單製作自己的名牌,並上台自我介紹。接著老師利用繪本:魔法印記,傳達孩子就算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也可以帶著爸爸媽媽愛的印記,勇敢地完成任務。也透過遊戲接棒的方式,讓小朋友傳遞愛的印記,接觸新朋友,並預告接下來第二堂的課別課程。
兒童團體課程
課堂目的希望讓孩子們可以先認識陌生的彼此,一開始都很害羞內向,無法自在的交談。
第一階段的活動是請孩子們各自找教室的角落並在紙上畫下自己的樣子,同時不能被其他人看到,完成後將畫作交給老師,再由老師逐一揭開孩子們的畫作,然後讓孩子們從畫中主角的特徵,猜出畫作的主人是誰。孩子們都能快速辨識並找出主人,有時候孩子會在揭開畫作後馬上舉手認領畫作,但老師仍會請其他孩子依循特徵慢慢找出畫作主人。
第二階段的活動為「蘿蔔蹲」,讓孩子練習配合遊戲規則,同時熟悉同儕間的名字。遊戲中須按照節拍說出「XX蹲,XX蹲,XX蹲完OO蹲」,一開始孩子無法在做動作同時完成口語指令,老師會引導孩子將完整語句完成,隨著孩子們較熟悉遊戲後,也將遊戲規則增加為可改變指令(例如把蹲改成跳),孩子們輪流幾次後,可順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將指令傳給下一位,原本較害羞的孩子也因為這個遊戲和同儕慢慢熟稔。
第三階段為同儕間同心協力控制綁有多條綿繩的一支筆,須彼此配合將紙上的小點連成幾何圖形,過程中孩子需要觀察筆的方向並主動提出指令請同儕配合移動,但因為筆上的綿繩容易脫落,導致活動過程中較不順利,後改採為輪流的方式完成六個幾何圖形。
最後,老師請孩子們將一開始的自畫像剪下來圍繞貼在紙上,做為第一堂課的結尾,象徵孩子們一起完成了第一堂社交活動課,鼓勵大家繼續完成接下來的課程!
家長團體課程
心理師和家長透過簡單的自我介紹來認識彼此。透過各自的分享來了解對課程的期待,同時也請家長試著把身份拉回自己的身上,傳達家長和孩子兩個個體是會交互影響的,有時自己穩定了,孩子也能更穩定。 接著討論近期育兒上的疑難雜症,說明對孩子的品格跟能力的養成,背後其實都是透過對大人而言的困擾行為中慢慢學習而來的,其中正向的互動是長期有效的。進而討論到情緒及問題行為的差異,透過練習認識、標籤情緒,讓孩子因有安全感而被接納,而有能力練習事件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