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身的苦,所以嘗到幫助別人的甜。」這樣的仁慈胸懷,使倪安寧從一位聽損兒的母親,化身成為台灣聽損兒的「天使媽媽」。
倪安寧女士原名Joanna Nichols,1954年出生於美國加州,得天獨厚的語言天份使她懂得多國語言,大學三年級時,她向來自台灣的老師學習中文,從此對東方文化產生興趣。
為了學好中文,大學畢業後倪安寧隻身來到台灣,取了中文名字─倪安寧,在進口商公司擔任業務,因此結識她的台灣夫婿鄭欽明先生。兩人婚後經營嬰兒車代工廠,大女兒晴文、小女兒雅文相繼出生,倪安寧在台灣得到一個溫暖的家、一位摯愛的丈夫、一雙可愛的女兒,一切看似圓滿,直到她發現小女兒雅文似乎聽不見聲音……
替女兒的人生鋪路
雅文約七、八個月大時仍沒有像姊姊晴文小時候一樣,發出「巴巴」、「嘛嘛」的聲音,起初倪安寧與丈夫還不肯相信小女兒有什麼問題,但隨著雅文一天天長大,對聲音仍毫無反應,經醫生檢查才知雅文是連一百分貝聲音都聽不見的極重度聽損兒,倪安寧得知這個消息,除了震驚難過,她更擔憂「雅文的將來該怎麼辦?」
當務之急是替雅文找到一個學會說話的方法,倪安寧跑遍國內外醫院,為雅文配戴助聽器、找家庭教師教導雅文說話,無奈雅文的口語能力始終不見起色。直到倪安寧在國際聽障組織Alexander Graham Bell Association的年會上接觸到「聽覺口語教學法」,親耳聽到許多接受這套教學方法的聽損者們都能流利說話,這才看見雅文未來的希望。
學習說話的首要條件是聽清楚聲音,助聽器對雅文無法發揮效果,倪安寧打聽到澳洲一名專長人工電子耳的醫生,便遠赴澳洲求醫。沒想到,檢查過後,醫生也不敢保證雅文植入電子耳就能聽到聲音。倪安寧形容那天是她最痛苦的一天,當時她一度以為雅文這一辈子永遠無法開口說話。
倪安寧很快打起精神,再度與醫生討論後,仍決定把握僅存的一絲希望,讓當時才兩歲半的雅文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替雅文開啟人工電子耳功能的那天,倪安寧和聽力師緊盯著雅文,當聽力師給予雅文第一個聲音,雅文先是睜大了眼睛,隨後哭了起來,那一刻,抱著雅文的倪安寧也哭了。
馬不停蹄地,倪安寧找來國外「聽覺口語教學法」專家教導雅文,數月後的某天,雅文坐在餐桌前,對倪安寧發出英語「ao」這個音,並示意倪安寧坐到她旁邊,像是在說「sit down」。這是雅文第一次發出有意義的聲音,倪安寧再度喜極而泣,因為她知道,雅文的將來沒有問題了。
無私為他人創造希望
相較於其他聽損兒,雅文是十分幸運的孩子。倪安寧與丈夫鄭欽明心想「台灣的孩子也應該有機會,學得像雅文這麼好」。兩人於是決定將「聽覺口語教學法」引進台灣,幫助更多聽損兒家庭。1996年12月他們以小女兒雅文的名字為名,成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正式投入幫助台灣聽損兒的慈善工作,讓台灣的聽損兒也有機會學習「聽」與「說」。
基金會成立初期,倪安寧一肩扛下營運重任,她堅持要給聽損兒最好的療育,除了將原為英文的「聽覺口語教學法」轉換成中文系統,也邀請國外專家來台培訓「聽覺口語教學法」師資。倪安寧在基金會草創時期親自打理各項事務,對外推廣早期療育的觀念,對內倪安寧也是聽損兒家庭的聽覺口語師,她可以為了示範生活情境教學,親自到聽損兒家中上課,她的堅持與真誠打動許多聽損兒家長,也給他們十足信心。
1999年倪安寧檢查出罹患乳腺癌,在與病魔對抗期間,倪安寧仍發揮無私精神,捐贈兩部子宮頸抹片檢查車,她在捐贈儀式上笑著說:「因為自身的苦,所以嘗到幫助別人的甜。」2001年12月倪安寧不敵病魔辭世,在她四十七年的生命裡,為許多絕望的台灣人帶來希望。她的告別追思禮拜擠滿了人,許多家長帶著孩子遠道而來親自向這位「天使媽媽」道別。
倪安寧辭世後,由她的丈夫鄭欽明先生繼續營運基金會,幫助聽損兒的工作至今從未停歇,我們時時刻刻用倪安寧的座右銘提醒自己:「我會抓住分分秒秒,看著它、讀透它、體驗它,再也不放開它」在助人這條路上,仿效倪安寧把握每分每秒,陪伴更多聽損兒聽見聲音、開口說話。
(全文刊載於雅文基金會二十周年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