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羅斯福總統
致聽損的伙伴們:
「似乎別人都聽得見,為何只有我不能?」
成長過程中你一定問過這問題,我就自問好幾回。更別說爸媽們剛發現小孩是聽損兒時,對於這問題必定有過一番掙扎。
要跟大家聊的,其實是各個文化的共通現象:愛拿自己與他人比較。小羅斯福總統曾說:「比較心乃歡樂之賊」。小學三年級時我就聽過這句銘言,但直到長大後才真正領略箇中滋味。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善於拿自己跟別人相比,而一旦你如此做了,必能體會它的確是歡樂的竊賊,其所剝奪的遠超過所能給予的。
所有人都應該訓練自己,學會摒除跟人作比較的衝動,這對聽損人及其他障礙者尤其重要,因為:
一、比較會帶來挫折感
這對身心障礙者尤其如此。坦白說對於此點我感觸良多,跟別人作比較所帶來的挫折感一路伴隨我成長。這是因為我周遭之人多屬正常(家人和朋友均是),沒有聽損而能說話的人當我典範,故而常覺得被排拒於要仰仗聽力的活動(例如在喧鬧的環境中談話,唱歌,跳舞等)。不過,成長的機會常是故意隱身於困難與障礙的背後,被迫奮戰反而能鍛鍊一個人的決心。今日功成名就的人物,多於過往經歷貧困磨難,才能脫穎而出。
不要憎恨聽損,要把它當成驅使自己前進的力量。這是我學生時代的第一手見證。如果我聽力正常,課業成績恐怕只會更糟糕。由於聽損,我反而更要努力向前,例如把握課餘機會跟老師複習上課內容,上課時更加專注投入,不斷發問,並勇於為自己作主張。不要讓聽損成為挫折感和憎恨的製造機,要讓它驅策你更勤奮地工作、更聰明地工作、把事情做得比能聽得見來得更好。
二、比較是不公平的
不妨視生命為一場持續又冗長的考試,這場考試曲折且耐人尋味,因為每個人領到的試卷內容都不一樣,而參試者答題的技巧又都獨樹一格。把截然不同的人所寫的兩份不同試卷拿來比較分數,絕對是既不公平又不合理。
同樣地,把聽損者跟一般人兩相比較亦無助益。我母親能流暢使用的語言至少有七種之多,相較之下我能說一種語言卻已屬萬幸。把我跟母親的語言能力拿來相比是不實際的;她能分辨聲音的纖毫差異,而我卻連飛機起飛時的轟然巨響都聽不到。事實上,若考量處境條件的差異,我跟母親的語言能力可說是均屬上乘。
不要跟聽力正常的人作比較,包括朋友、家人、同學、或者同事。你是獨一無二,自然是無與倫比。真要比較,拿今日之我跟昨日之我互比,看看較以前進步了多少。唯一該比較和超越的對象就是你自己,自我比較能夠督促你進步。大可以把其他人當成知識、啟發、支持的來源,但別拿他們當比較的對象。
三、比較會失焦於己
你自己,尤其是你的個別需求才該是關切的焦點,跟別人比較卻是將焦點轉移到他人身上。以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為例最容易明白;瀏覽社群媒體上發佈的新聞和事件時,都是不經意地關注別人的生活。這與之前所說的比較心是息息相關的,若是拿別人在社群媒體所發佈的意氣風發之處,跟自己的低潮相互比較,便是不公平、不合理、不平衡、也沒有好處。你的期望、需求、成就,這些對你而言都是獨一無二,才是你努力達成目標時所該關注的焦點。
我的家人,包括父母、姊姊、親戚,連同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在我成長時都明智地灌輸我這個信念:絕對不要因為自己是聽損者,或有任何身心障礙而感到羞愧。家人甚至於翻轉了比較的基準,反過頭來問為何別人需要配戴眼鏡,而我並不需要?不論造成你聽損的原因為何,千萬不要有罪惡感。罕見的先天耳蝸缺陷導致我的聽損,這不就跟我的鼻子的形狀和頭髮的顏色是同一回事,皆是天生及自然如此。硬是拿自己跟聽得到的同學、友人、家人、同事等等來作比較是全然不公平,又會帶來挫折感,更是誤把焦點從你個人的需求及成就上給轉移開來。
「為何好像別人都聽得見,只有我不能?」
下次這個問題又閃現在腦海時,換成這個念頭吧:「該如何善用我這項獨有特色來成就自己?如何把看似不利之處轉化成利基?如何運用這個障礙來鞭策自己達成目標?」跟你打包票,當不斷地克服聽損所帶來的障礙時,你的毅力與決心將不斷增強,感恩之心亦隨之油然而生。